记者 郭慧霞 通讯员 李禹含
在医疗工作者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背着药箱,用双脚丈量山区、村落,他们是最基层的医疗“守门人”,用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乡村医生。
“今天血压还是很高,降压药得继续吃,一天一次,别吃太咸的食物……”在临夏市枹罕镇聂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志鹏正耐心为前来就诊的村民测量血压并嘱咐药品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作为一名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杨志鹏毕业后便以大学生村医身份来到聂家村卫生室,服务周边常住人口近2700人。除在村卫生室日常坐诊外,为签约家庭医生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
“杨大夫特别关照老年人,有些老年人来不了,他就上门看病,我们很满意。”聂家村村民马云告诉记者。
自从来到聂家村后,杨志鹏背着一个药箱,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村民最信赖的“家人”。他每天拎着医药箱来到村民家中测量血压和血糖,进行一系列常规检测服务。无论是常见的头疼脑热,还是较为复杂的慢性病症,他都耐心询问、认真解答。“刚到村子时,我感觉工作性质与自己所学偏差大,对工作环境和村民情况不了解,一直担心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但随着不断入户,与村民的接触增多,我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杨志鹏说。
当村医,一个人得干成一支医疗队,看病、开方、配药、输液,中医、西医,样样都得行。今年54岁的杨东明是枹罕镇马彦庄村卫生室的一名医生。早晨8点,卫生室刚开门,就有不少村民来看病。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杨东明27年如一日,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乡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见证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幅改善。
自1997年毕业以来,杨东明肩负村医职责,除日常坐诊外,还到村里老人家中,督促老人按时用药等,说起村民的健康状况,他都了如指掌。为方便村民问诊,杨东明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人打电话,他立马出诊,他的手机号码成了大家的“120”。
“群众需要我们乡村医生。有很多腿脚不便、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我们去关注、上门服务。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后,我也特别高兴,这是我们基层医疗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杨东明说。
一袭白大褂,一颗朴素的初心。因为有他们扎根乡村,村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临夏市不断补齐村级卫生室(站)基础设施修缮、医疗设备更新补充等标准化建设短板,并不断充实基层医疗队伍力量,做实做细家庭医生服务,继续优化基层卫生医疗条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就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