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各位家长,请收好这份暑期健康大礼包
时间:2024-07-15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作者:刘刚林

记者 刘刚林

快乐的暑假如期而至,也到了最让家长担心的日子。每年暑假未成年人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到医院就诊的并不少,为此,记者采访了州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李旭光,请他为广大家长送一份暑假儿童健康安全大礼包。

夏季天气炎热,游泳既是健康的运动方式,又是消暑的好方法。尽管防溺水教育从未间断,但是每年暑期都有青少年溺水的事故发生,令人痛惜。“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反射性引起喉痉挛或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和缺氧,使机体处于危机状态。”李旭光说。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溺水?遇到溺水者如何施救?李旭光说,大家尽量让孩子远离江边、湖泊等,如在江边、湖泊附近,需要佩戴游泳圈,且应有大人陪同。另外,孩子应该学习必要的游泳常识,并且不去非游泳区游泳,更不要单独在河边、池塘边玩耍。

如果不小心溺水,心肺复苏是关键。溺水后的急救关键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放在第二位。做心肺复苏时,按压部位应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频率保持在100-120次,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三分之一,即儿童3-5cm,青少年5cm。按压时最好用跪姿,借助臂、肩和上半身的力量向下按压。单人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胸廓起伏)。溺水抢救的黄金时间很短,心跳、呼吸停止后4分钟内抢救的成功率可以达到50%左右,每延迟1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会下降7%—10%,超过10分钟,救治成功的几率就很小了。

李旭光提醒,所有施救者必须明确,自身安全要放在首位。碰到有人溺水,第一时间要大声呼叫,找他人帮忙,并立即拨打120。然后,寻找身边的木板等可以漂浮的物体抛向溺水者,也可寻找树枝等递给溺水者,切记不能手拉手施救;下水施救时需从溺水者背后施救,万一施救过程中被溺水者缠住,应设法摆脱。

夏日炎炎,各种病毒、细菌越来越活跃。据李旭光介绍,最近到医院就诊的孩子中,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患儿显著增多。“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都具有传染性,广大家长和儿童需重点防范。”

其实,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两者的症状相似,只是病毒类型和发病的部位不同,每年夏季是高发期。它们均可经呼吸道、肠道直接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带菌的飞沫、唾液及破溃的疱疹液污染的手、衣服、玩具、食品等传播。

李旭光说,由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病原和传播方式基本相同,所以预防措施也是相同的。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从外面返回家中、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均需要用肥皂水进行洗手,注意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要注意休息,适当地锻炼身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均衡营养,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李旭光提醒,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疼痛、头痛、呕吐、四肢酸痛、拒食、精神萎靡等,部分患儿可出现惊厥、抽搐等严重症状。如果孩子出现惊厥时,应把孩子放平,尽量让孩子头部偏向一侧,切勿给孩子口服药物退热,以避免误吸,可采用退热栓退热。若孩子出现持续发热、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呕吐、拒食、惊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贻误病情。

夏季持续高温天气,如果孩子们在户外运动时间变长时,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出现中暑症状。“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出现哪些症状就是中暑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口渴、乏力、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等,便是中暑的先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还不及时休息或补充足够的水分,就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李旭光说。

以下情况儿童更容易中暑。当孩子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封闭及强光直射的环境下;穿得太多或者被子盖得过多时;体重超标或者肥胖;以前中过暑等。到野外游玩或在户外玩耍时,家长需特别关注孩子的状况。

李旭光说,要预防中暑,首先要保持摄取足够的水分,多吃新鲜水果。注意身体降温,尽量避免让孩子在紫外线最强时外出,不要在室外停留太久,外出做好防晒及避暑。其次,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及时补充电解质,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如果孩子中暑了,应迅速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如果孩子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让其饮用一些淡盐水、电解质水饮料等。此外,还可以在其额部、颞部、腋下用湿毛巾擦拭。如果出现高热、无汗、意识不清或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等重症中暑表现,应及时就医。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4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