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镜
菱格纹彩陶罐
玉璧
中国历史旷古久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达170万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脉络清晰、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在这些遗存的文化类型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就是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对于甘肃人并不陌生,自发现以来,有关该文化的来源、去向、年代、分布以及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学术界都曾有过热烈讨论,甚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近30年没有再对齐家坪遗址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多数研究仍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发现上。去年8月,以“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华夏文明齐家文化、大夏文化探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在素有“齐家文化故里”之称的广河县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瑞典及国内权威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齐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研究价值展开了广泛交流,打破了以往对齐家文化研究外热内冷的局面,一些新的论断被相继提出。为了让广大齐家文化爱好者和读者了解这些新的论断,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士乾。
齐家彩陶并不是彩陶的衰落而是升华
“齐家坪遗址、殷墟和半坡遗址同样是神圣级遗址,是考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华夏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曾这样说道。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品种齐全且非常精美,有罐、盉、盆、碗、动物形器等,其中以罐的数量最多。罐有单耳、双耳、三耳,其中最具特点的器形为双大耳罐、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侈口鼓腹罐等。这些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线纹、篮纹、划纹、雕塑、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极少,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网格纹、菱形纹、正倒三角纹等。
对于这一切,有些专家学者认为,齐家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彩陶衰落了。但唐士乾认为,在这一时期,彩陶只是色彩的淡化,而齐家人并没有放弃对陶器的艺术追求。刻画、雕塑艺术在齐家文化中非常发达,运用广泛。细观齐家陶器可以发现,虽然从色彩的角度看上去比较单一,但是,齐家文化的彩陶是从平面的表达方式转换为立体的更深层次的审美追求。如在广河县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三足人形器、兽形器、鸟形壶、陶鸽、兽头陶铃、陶花等陶器制品,雕刻十分精美,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这一时期,齐家文化的张力扩大了,它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应该说是甘青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采访中唐士乾如是说。
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
1975年,在齐家坪遗址M41墓坑中出土的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一面铜镜,直径6厘米,厚0.3厘米,镜面扁平、光素无饰,背面中央有桥型纽,高约0.5厘米,被称为“中华第一镜”。从铜镜铸造工艺来看,属于一次范模浇铸成型、纽部有锻饰痕迹、边缘规整光滑、铜镜通体有着斑驳的铜锈,散发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唐士乾认为,“中华第一镜”的发现一下把我国制铜技术实践推到了4000年前的夏代。同时,在齐家文化分布区的永靖县大何庄,武威皇娘娘台、秦魏家,青海尕马台等遗址都不同程度地出土了斧、刀、匕、凿、镜、环、佩饰等大量铜器。经过科学化验,质地分为红铜和青铜两样,而且含铜量都在80%以上,制造工艺有冷锻,也有冶铸,这非常接近我国商代青铜器的含铜量。从这一切足以说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故里是中华民族商贸流通的起源地
在广河齐家坪等遗址中出土的玉斧、玉铲、玉琮、石璧等玉器,一部分是用来自马衔山、马鬃山和当地的地方玉料加工而成,一部分是用来自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甚至还发现了贝壳制成的饰品,且经过研究表明,这些贝壳饰品很有可能来自我国的南海及台湾海峡。
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些文物,是因为自古以来,甘肃临夏就是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必经之地。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南道,从长安出发,经天水、甘谷、陇西、临洮渡洮河至广河十里墩,再到广河县城,渡过广通河经阿力麻土红壑岘,登上分水梁,经和政县陈家集,出牛津河道,渡过大夏河至临夏市,然后继续前行到河西走廊。在4000年前,其实这条路早已存在,而齐家文化对早期“丝绸之路”的开拓起了奠基者的作用,充当了中转站和桥头堡的角色,在东西文化交流、商贸流通中的影响极其深远。唐士乾认为,齐家文化是连接中国的中原腹地和中亚西亚以及更西端地中海沿岸的重要通道,所以应该称其为“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等。重要的证据就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大量和田玉的存在。
所以说齐家文化故里,就是中华民族商贸流通的起源地,是中国商人走南闯北的出发地。
墓葬发掘显示早期阶级社会已形成
作为定居生活标志之一的房屋,在齐家坪遗址中也有大量出现。这时期的房屋大多数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房内大多有白灰面铺设的居住面,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灶炕,旁边有储物的窖坑。另外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的白灰面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米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在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齐家先民将白灰用于房屋建造中,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
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的墓葬。葬坑大多数为长方形竖穴,头向西或西北,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尤其是齐家文化的墓葬普遍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成年男女合葬墓一般是男士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边。
综合这一切,唐士乾认为这些墓葬均为一次葬,殉人表明了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层。男女合葬的现象,不仅证明了当时妻妾陪葬风气盛行,而且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正在形成。
国家形态“夏”在这里出现
人类的历史是人们不断寻找宜居环境的历史。在当时的条件下,为预防野兽与洪水的侵害及别的部落争夺实物和财物,在驻地周边筑起简陋的夯土墙垣,或是在居地周围挖出一条又深又宽的壕沟,用挖壕沟时挖出的土筑成一道坚固的土墙;或是利用现有的沟壑,再挖掘加工,修成具有防御性能的驻地和城堡。另外在一些较大的居民点或部落联盟中心地区,筑起规模更大、质量更好、结构更复杂、用途更多的土墙围子。这样,最原始的城堡就出现了。
同时,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教授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考移徙》中提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个大夏国。其中之一就是大禹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这就是说,大禹出生在大夏县。历史上的大夏县就是今天的广河川。
因此,唐士乾认为齐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大禹所建立的夏,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齐家文化非常接近。大夏县的县址就是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称之为“夏古城”。也就是说,今天的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大夏古城遗址所在地便是大禹构建的由大夏部落或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形态“夏”的地方。
时至今日,洮河西岸广河这片宽阔的台地已经成为一片良田。唯有这“齐家坪遗址”的石碑静静的守立,继续见证着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大地无言,它隐藏了一切,但同时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在耕地中、山坡上、崖坎沟边到处是陶罐的碎片,到处是史前文化的遗迹。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古老文明的元素来。齐家文化不仅是临夏的、甘肃的,更是中国和全人类灿烂夺目的古文化瑰宝。华夏文明探源看齐家文化,让世界了解齐家文化,让齐家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