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申世之路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境内,地跨黄土高原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阴湿区两大自然区,公园占地面积2120平方千米。是以白垩纪恐龙足印和晚新生代古动物群为突出代表,以晚新生代地层、北方丹霞地貌和黄河三峡景观为重要补充,并融合当地特色少数民族文化,集地质、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公园内有地质遗迹79处,人文景观30余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处,具有世界级科学价值的遗迹点5处,国家5A级景区1处。公园内珍奇而独特的地质遗迹,多样而丰富的人文景观,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而壮丽的自然风光,是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领悟多民族文化的首选场所!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成立于1956年11月,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090个行政村、103个社区,户籍人口244.85万人,常住人口212.41万人(截至2022年底),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
州内地形复杂,河谷纵横,丘陵起伏,海拔在1563~4585米之间,平均海拔2000米。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川塬区温和。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一个个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自然标识、历史符号、人文名片。全州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7家,其中,5A级1家(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4A级9家、3A级24家、2A级3家;省级大景区2家(黄河三峡、松鸣岩—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临夏市、永靖县),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折桥湾、黄河三峡、刘家峡);正在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康乐县)。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概况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简介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涉及永靖县、和政县、东乡县、临夏市、广河县、临夏县等6个县(市)、66个乡镇,总面积约2120平方千米,公园内有人口116.6万。该公园是以白垩纪恐龙足印和晚新生代古动物群为突出代表,以晚新生代地层、北方丹霞地貌和黄河三峡景观为重要补充,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集地质、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范围内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和政新生代地质中的古生物化石数量丰富,占据十项“世界之最”。临夏新生代地层连续发育出露良好,是欧亚大陆最完整的晚新生代陆相生物地层之一,其中发现的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四大动物群,代表了该地区生物演化的四个阶段,对全球范围内同时代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种类之多实属“世界罕见”,其产出的白垩纪地层剖面完整清晰,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珍贵材料,是一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举世罕见、不可再生的古生物化石类地质遗迹。炳灵丹霞犹如一座浩大的“天然雕塑博物馆”;马家窑文化反映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齐家文化展现最早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八坊十三巷”是典型古风遗韵的巷道博物馆;60里牡丹长廊唱响了“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华美诗篇。珍奇而独特的地质遗迹,多样而丰富的人文景观,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全面展示了临夏地质公园的独特性、自然性、多样性、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位置与交通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2′19.08″—103°38′21.06″;北纬 35°14′37.43″—36°09′10.87″。世界地质公园北部与省会兰州市接壤,通往地质公园的道路以高等级公路和省道公路为骨架,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捷。
地形与地貌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跨越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两大自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祁连山与秦岭造山带间的临夏盆地,南跨秦岭褶皱带,北依祁连褶皱带。世界地质公园地势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倾斜盆地状,平均海拔2000米。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貌以中高山、丘陵、盆地为主,山间盆地主要为黄河及其支流侵蚀而成。
水文与气候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30多条,黄河一级支流有大夏河、洮河和湟水,二级支流有牛津河、广通河、三岔河等。黄河自地质公园西北进入,在公园穿过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等峡谷后,由东北流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气候以温凉为主,降水南多北少,具有夏凉冬冷、夏短冬长的大陆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特色。
生物多样性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价值巨大。世界地质公园大部分地方覆盖着风积黄土,受西南部高山高寒湿润气候和东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分布有很大差异,地带性十分突出,可分为干草原植被、阔叶落叶林植被、针阔叶混交林植被、针叶林植被和高山、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构造,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公园内分布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021种,其中野生木本药用植物43种,草本药用植物162种,野生动物1140种,如鹰、隼、蓝马鸡等,水生鱼类10多种。
历史与文化
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肃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以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公园内绚烂多姿的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同时,临夏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黄河沿岸,为羌戎之地。这里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产享誉世界,这里曾出土了中国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公园内的齐家文化在探源华夏文明、探源商贸流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
地层与岩性
世界地质公园范围除零星出露有古元古代马衔山岩群(P_t1M)、古生代奥陶纪雾宿山群(O_w)、晚三叠世南营儿组(T_3n)地层外,在世界地质公园北边出露的早白垩世河口群(K_1H),赋存有丰富的足印化石,由一套河湖相的紫红色砂砾岩组成,该地层在炳灵寺周边被切割形成了丹霞地貌;古近纪(E)和新近纪(N)地层主要分布在世界地质公园中偏南部,这套地层沉积连续且厚度大,是和政古动物化石群的重要产出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褐黄色砂砾岩、泥岩等。第四纪(Q)地层在世界地质公园广泛分布,地层分层标志明显,沉积类型复杂,古生物化石丰富,横向变化明显。
地质构造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临夏盆地,公园内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临夏盆地是一个以雷积山深大断裂、秦岭北深大断裂和祁连山东延余脉马衔山围成的一个具有山前坳陷性质的盆地。临夏盆地西南部由于受积石山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控制和影响,自大约800万年前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一个北北西向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背斜东翼发育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过程。
黄河穿越了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在公园内形成了由炳灵峡、刘家峡及盐锅峡组成的黄河三峡。分布于黄河两岸的白垩系砂砾岩经长期的侵蚀切割,形成了造型各异、地貌类型齐全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公园北部的黄河两岸,代表性遗迹点有24处。丹霞地貌的构成物质地层属下白垩系河口群,岩性为紫红色厚层砂砾岩、砾岩夹砂岩,产状近水平——缓倾斜,无盖层。经水流切割、溶蚀、侵蚀和重力崩塌、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奇峰峭壁式的丹霞地貌。这里的地貌极具北方丹霞特色,隘谷、巷谷、赤壁陡崖、峰丛、方山、石柱、残丘等丹霞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单体地貌景观丰富而典型,对丰富我国丹霞地貌类型研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质遗迹
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丹霞地貌,黄河两岸河口群红色砂砾岩和晚新生代地层在长期的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丹崖陡壁、峰丛林立的丹霞景观,加之炳灵湖(刘家峡水库)抬升了该处黄河水位、澄清了河水,形成了水绕丹霞的景象,赤壁丹崖与清澈湖水交相辉映,极具观赏性。还有地层剖面、重要化石点、花岗岩地貌、黄土地貌、峡谷地貌、水体地貌、地质构造遗迹、地质灾害遗迹等共计13种地质地貌类型79处地质遗迹点。同时,世界地质公园还拥有34处生物、历史、文化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遗迹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