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天地之心与文以载道
——张质生《读书日记》的精神坚守
时间:2025-11-13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丁世保

张质生(1878—1958)名建,号梅林居士,晚号退叟,书斋名“退思堂”,临夏市人,清末廪生,少孤家贫,设帐授书。后游幕四川,于役衣食。辛亥革命后,佐马福祥军幕14年。旋任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于1926年厌军阀混战,辞官归里,除关心地方教育、人民疾苦外,不问政事,闭门读书写作,闲居23年。1949年同临夏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新中国成立后曾被选为永靖县、临夏市、临夏州及甘肃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省土改委员会委员等。历任临夏州民委副主任、甘肃省民委委员、临夏专署副专员、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著有《退思堂诗集》42卷、《退思堂文稿》16卷等。

张质生撰写于早年(1900年前后)的《读书日记》,以笔为刃剖开明清之际的学风积弊,以心为秤称量着士人的精神重量。在“天地人”三才相生的古老哲思里,他撕开了“以文辞炫世”的浮华面纱,让“德行先于文学”的圣贤遗训在字里行间灼灼其华。

文中对“人赞天地之化育”的阐释,堪称对士人使命的深刻叩问。当世人以“天地有赖之身”行“天地不容之事”,当“为天地立心”者反遭非笑诋诃,作者笔下的“人道将息”之叹,既是对世风衰颓的痛惜,更是对“配天地”之人格的呼唤。这种对“自重”的坚守,恰是儒家“修身”传统的鲜活注脚——人唯有先立其心,方能承载天地之寄托。

对“圣贤学问”的辨析,更显其洞见。在科举制盛行的时代,张质生直指“但以文辞而已者”的浅薄,提出“先德行而后文学 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论断,这与项水心“制艺当作身心性命”的主张遥相呼应。他戳破了“博取科第如贾人求利”的功利心态,揭示出“言如是,行亦宜如是”的文道本质。当“能文艺者千百而一二”,这种“言行相悖”的警惕,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文字与人格的割裂之痛。

尤为动人的是对“学贵实 心贵虚”的体悟。以钟之虚故洪亮、竹之虚故清高作比,既见生活智慧,更含治学真谛。那些“读数卷书浪矜淹博”者,终落得“一事无成 百年空过”,反衬出“志伊尹之所志 学颜子之所学”的精神高度。“读经向身心体贴 读史向境地体贴”的读书法,更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命体验的智慧,让“圣贤言语”与“古人行事”真正成为滋养心性的养分。

百年后的今天重读此文,字里行间的忧虑与坚守依然振聋发聩。当文字沦为流量的注脚,当学问成为功利的工具,张质生所呼唤的“配天地之想”与“身心性命之学”,恰是我们重拾人文精神的重要镜鉴。毕竟,真正的文章,从来都是人格的回响;真正的学问,终究是为了成为一个“配得上天地”的人。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