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琼洁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梢,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的最前沿。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重心下移,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效能,书写了新时代城乡社区和谐安宁的生动篇章。
社区精细服务:
网格里的和谐“管家”
“邻里间有点小摩擦,不用出社区就能解决,心里踏实多了。”临夏市西关街道西郊社区居民马林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共同感受。该社区将“小事不出楼栋 大事不出社区”作为工作目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心事。
该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立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成为了居民反映诉求、化解心结的常设站点。为了主动发现问题,社区网格员频繁开展入户走访,邻里间的噪音干扰、阳台漏水带来的不便、公共区域的维修争议……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被一一记录在册,形成清晰的“矛盾台账”,确保社区对各类矛盾隐患心中有数。
化解矛盾不仅依靠记录,更依靠合力。社区联合辖区派出所民警、热心老党员和志愿者,组成了灵活的调解队伍。对于因生活琐事引发的邻里纠纷,社区工作人员凭借对情况的熟悉和邻里的情分,主动上门沟通,化解僵局。而当遇到家庭内部矛盾时,联动派出所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优先从情绪安抚、情感疏导入手,再引导双方理性沟通,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化解矛盾。
这种“主动发现问题+多方合力解决”的精细化网格服务模式,不仅切实回应了居民的日常诉求,更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为社区探索精细化服务、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乡村善治新体系:
“三线共治”绘就新图景
在东乡县唐汪镇河沿村,一套创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当地焕发新生。该村深入探索并实践“三线共治”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情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家长里短各类矛盾的有效化解,构建起法治为基、德治润心、自治有序的乡村善治体系。
党建引领定方向。村党支部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针对不同的矛盾纠纷,党组织搭建起形式各异的调解平台:面对久拖的邻里地界问题,村干部把调解会开到田间现场办公,大家现场共同商议解决方法;对于因冬季取暖炉子排烟影响邻居引发的矛盾,村“两委”到群众家中召开“板凳会议”,倾听双方想法诉求,寻找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为矛盾化解设立了公正透明的“方向标线”。
干部引导守底线。包村工作组、村干部在治理中扮演法治引导者和程序守护者的角色。一次,村民因玉米地灌溉用水次序争执不下,镇村干部立即赶到现场,并请来村里有威望的“四会”成员,共同评议。依据村规民约中“邻里要和睦 相互多谦让”的原则,结合以往惯例,公平裁定用水顺序,耐心说服当事人,划清了权利与责任的“法治红线”,防止了矛盾升级。
群众协商聚民心。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是“三线共治”最鲜明的特色。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在化解乡村矛盾纠纷中作用独特。一些家长里短、婆媳矛盾,往往难以用硬性的法律规定来判断,这时,道德评议会成员便以乡情伦理为切入点,耐心劝解,分清是非,促进和睦,筑牢乡风文明的“德治基线”。
从城市的社区网格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全州正以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根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绘就了一幅矛盾化解在基层、平安守护在身边的和谐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