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夏融媒记者 马进忠
近日,和政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团队成功为55岁的李女士完成了该院首例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困扰李女士10余年的左下肢血管曲张及加重1年多的皮肤破溃问题,在这场耗时50分钟、出血不足3ml的微创手术后得到了彻底解决,术后当日她就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这次手术不仅填补了该院血管外科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更让“大隐静脉曲张”这一常见病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和政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党国荣。
记者:党医生,李女士的康复案例让很多人对大隐静脉曲张有了初步认识和关注,请给大家通俗地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大隐静脉曲张?
党国荣:首先要明确,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皮下浅静脉,在足背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在下肢内侧上行,直至腹股沟处。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小腿内侧,严重的可向上扩展,直达大腿内侧,甚至全下肢都可看到迂曲成团的曲张静脉。在所有下肢静脉曲张病例中,大隐静脉曲张占比超过90%,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说的下肢静脉曲张,其实就是大隐静脉曲张。
记者:从李女士的情况看,这个病似乎会逐渐加重。那么在大隐静脉曲张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典型症状需要特别警惕?
党国荣:这个病的症状确实是渐进性加重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典型症状。
第一类下肢外观改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大隐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尤以小腿内侧为明显。曲张静脉的位置和曲张程度与局部静脉内压力高低及管壁厚薄有关。
第二类酸胀不适和疼痛,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症状,一般在静息站立时发生,行走或平卧后迅速消失,严重时可伴有疼痛感。而平卧时血流的重力作用消失,静脉内压力下降,此时症状缓解;行走时腓肠肌发挥泵的作用,浅静脉内滞留血液减少,亦能缓解症状。
第三类踝部或足部肿胀,部分患者会出现踝部、足背部肿胀或轻度肿胀,休息后可消退。
第四类小腿皮肤营养不良,在疾病后期,可出现下肢皮肤营养不良,如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皮下硬结、色素沉着、湿疹及皮肤溃疡等症状。
记者:看来早期识别症状很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大隐静脉曲张呢?
党国荣:预防要从诱因入手,这个病的发生与静脉压力长期过高、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所以预防重点就是减轻静脉负担、保护瓣膜功能。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建议每30-40分钟活动腿部(如散步、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休息时将双腿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如垫高20-30厘米),利用重力减轻静脉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其次,要适度运动,选择低冲击力活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瑜伽,增强小腿肌肉泵功能,改善静脉回流。避免负重训练和剧烈跑跳等增加腹压的运动。另外,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增加下肢静脉负担,食用低盐与高纤维食品,避免便秘,戒烟限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