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博文 马尚龙
临夏融媒记者 马博文 马尚龙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织就民族团结连心网
当汽车沿着G310线驶入积石山县,蜿蜒的公路像一条闪亮的丝带,穿行在青山与村落之间。平坦的柏油路里,藏着一段段民族团结的故事;车轮滚动处,延伸的是各族群众的心路与希望。
正是在这条由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精心养护的“民生大道”上,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等各民族群众相连相依,共同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近日,该中心被授予“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以路为媒、以行践责,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一段路上的生动实践。
“我们承担着G310线临大公路70多公里的养护任务,辐射周边15个民族乡镇,惠及约70万群众,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超过80%。”积石山公路段养护技术部部长樊尚云介绍。如今,平整的路面连接起村庄,拉近了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成为他们出行、求学、致富的重要通道。
团结的力量,在危难时刻更显珍贵。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接到命令后,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连夜集结两支抗震救灾突击队,于凌晨率先抵达震中。刺骨的寒风中,抢险队员们用铁锹、机械一寸寸清障,用灯光照亮生命通道。连续奋战15个昼夜,他们不惧艰险,昼夜排危拓宽、除雪防滑,用“公路速度”守护了灾区群众的出行安全。
“灾后恢复重建期间,我们通过以工代赈吸纳145名各族群众就近就业,筹资120万元修建吹麻滩高关村集中安置点通村道路,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积石山公路段工会主席唐文杰说。那一条条重新铺就的路,不只是通向家的归途,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从日常管养到应急抢险,从科技创新到民生帮扶,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公路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卢谷田表示:“我们坚持‘养好一条公路 团结一方群众’,推行‘无人机+北斗+I’智能巡检,提高管养效率;在民生帮扶中,以路为媒助力乡村振兴,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如今,公路延伸到哪里,民族团结之花就盛开到哪里。从积石山县到永靖县、从临夏市到康乐县,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串联起山川沟壑,也编织起各民族的深情厚谊。行驶在这些路上,群众感受到的不只是顺畅与安全,更是来自国家关怀与民族团结的温度。
“未来,我们将以‘十五五’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文化浸润、民生筑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让民族团结与公路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卢谷田说。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把团结写在路上,把幸福铺进民心,让一条条公路,成为连接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希望之路、振兴之路、连心之路。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朱琳
石榴花的记录者
黄河水滋养陇原,石榴花映红河州。作为临夏市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朱琳始终把镜头和笔触对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和谐与奋进,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新闻传播中落地生根、绽放光彩。
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工作,既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也要有温情的笔触。朱琳深知,新闻宣传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纽带、团结的桥梁。她带领团队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学校,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故事。她策划推出《榜样的力量》《融媒访谈录》等栏目,用朴实影像记录回汉邻里互助、青年携手创业、孩童共同成长的温情瞬间,让团结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润物无声地传播开来。
朱琳注重把传统媒体与新兴传播手段结合起来,让民族团结宣传更具穿透力。她主导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构建高效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统筹21个新媒体平台协同发声,累计用户超过63万。她带领团队创新推出AI主播、VR全景报道等新媒体产品,《画好“同心圆” 共建“幸福城”》《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等作品广受好评,让团结进步的故事在指尖流动、在网络空间持续发光。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朱琳不仅在镜头背后策划报道,还常常走到群众中去,用脚步丈量团结的温度。节庆活动中,她带领记者与各族群众一同欢庆;基层采访时,她倾听群众心声,记录邻里守望相助的感人瞬间;她推动团队将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结合,通过节庆直播、互动报道等形式,让民族团结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在聚焦团结的同时,朱琳组织团队深入报道“五嵌入”“五推进”等民族团结工作创新模式,把民族团结宣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线调研:黄土高原玫瑰红》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展现了临夏各族群众携手发展产业、共建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多年来,朱琳始终紧扣中心大局,用新闻视角记录临夏发展脉动。她和她的团队用镜头记录、用笔触描绘,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融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每个环节,让团结之花在报道中常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群众心中常新,用新闻人的执着与情怀,为临夏这片多民族共居的热土写下了一首温暖的团结赞歌。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鸿鹏
石榴籽家园的筑梦人
在永靖县,王台镇党委书记王鸿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的“领头雁”和发展的“主心骨”。他以真挚的情怀和务实的行动,成为连接各族群众心灵的坚韧纽带,用真情与实干绘就了“民族共融一家亲”的动人画卷。
2018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王鸿鹏先后担任王台镇永乐村、刘家峡镇城北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他精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创新推行“一户一策”差异化帮扶。通过构建“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他有效整合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弱到强,带领群众稳步迈入小康。于2020年4月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在积石山县6.2级地震的严峻考验面前,王鸿鹏勇挑重担,争分夺秒推进400户灾后安置房的立项、建设和搬迁,圆了受灾群众的“安居梦”。他创造性推行“党建+重建”模式,建立镇、村、社三级联动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重建合力。在福台新村的规划建设中,他特别注重融入“民族共融”理念,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守望相助的崭新家园。王台镇党委也因此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王鸿鹏始终将矛盾纠纷化解视为维护团结的生命线。在担任县重点项目孔家寺村征地拆迁工作组组长期间,他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深入田间地头倾听诉求,将矛盾化解于萌芽。担任镇党委书记后,他聚焦困难群体和重点人群,一年来推动化解信访案件12起、稳妥处置网络舆情19起,高效调处其他各类矛盾纠纷43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的承诺,为全镇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脱贫攻坚到灾后恢复重建,从矛盾化解到日常治理,王鸿鹏始终践行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和民族团结“领路人”的使命。王台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宁建忠
法治固本促团结
在临夏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康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宁建忠,扎根基层多年,把政治忠诚融入血脉、把民族团结融入灵魂,用法治之光温润民心,用公平正义凝聚人心。他以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成为高原法治沃土上守护团结、播撒公正的坚实脊梁。
宁建忠深知,在民族地区从事法律工作,政治坚定是立身之本、事业之基。他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落实落地。他常说:“在民族地区审理案件,不只是适用法律,更是在传递信任、凝聚团结。”在每一个案件中,他都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最高追求。
他将“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作为工作信条,提出“法治是最大公约数,也是民族关系最牢固纽带”的理念,推动审判执行与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合。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主导制定《康乐县人民法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立案、审判、执行、调解等各环节,组建政治可靠、通晓民族语言的双语审判团队,让司法工作更贴近群众、更凝聚人心。
在审理涉及不同民族当事人的案件时,他严格依法办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偏向。在一宗跨乡镇土地纠纷中,宁建忠带领合议庭深入牧区勘察,倾听民情,准确适用法律并结合习惯法,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修复邻里情谊,成为民族团结司法的典型案例。
依托法官工作站和特邀调解员网络,他引导多元化解纠纷体系发挥实效。在一起因风俗差异引发的民族婚姻纠纷中,他邀请双方信赖的民族调解员参与,成功化解积怨,防止矛盾升级。过去一年,他所在团队调解涉民族因素案件34件,调解成功率达73%。
宁建忠带领“法治宣讲队”深入村社、学校等,用“土话讲法律”,让法条“活起来”。他组织编写双语普法读物,在“国家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节点,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群众“遇事找法 办事依法”,让法治成为民族团结最坚实的支撑。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海声
民族团结的守护者
在积石山县癿藏镇,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等7个民族的群众。在这片民族风情交融的土地上,癿藏派出所所长马海声,用一身藏蓝警服守护着辖区的和谐与繁荣,成为了连接各族群众的“连心桥”。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马海声始终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牢记心间。面对民族构成复杂、习俗差异大的辖区实际,他上任之初就立下誓言:“要让派出所成为各族群众的‘连心桥’。”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
平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马海声深化“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3年来,联合多方力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3起;着力推进“智慧警务”建设,推行“预约办 上门办”等便民举措,设立“民族服务专窗”,3年来,监督办理户籍等业务1.5万余件,方便了各族群众,维护了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马海声创新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方法,建立常态化机制和详尽台账,制定民族矛盾排查化解规范,开展精准服务。推出“警民联勤巡逻队”,联合社区开展“政策进家庭”活动,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户籍办理、法律援助等政策,涉民族纠纷警情大幅下降。推动设立“民族团结调解室”,聘请8名德高望重的少数民族乡贤担任特邀调解员,形成“民警+调解员+民族代表”的联合调解机制,化解群众之间的纠纷。3年来,他为藏族群众加急送证、帮东乡族老人上门办理业务,带领民警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300余件。
民族团结工作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马海声着力打造一支懂民族习俗、知民族情感的警务队伍,带头学习各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开展“民族知识互学”活动,要求民警在执法服务中充分尊重民族习惯,让派出所的每一位民警都成了连接不同民族的“贴心纽带”。
从警二十余载,马海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以始终如一的担当,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解、每一次服务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癿藏镇绚丽绽放。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史林弟
“火焰蓝”映红团结花
在永靖县,有一位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火焰蓝”——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史林弟。这位投身消防事业19年的共产党员,不仅用专业与勇敢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以赤诚之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典范。
史林弟常说:“我们身着‘火焰蓝’,守护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冲在前!”他率先垂范,在支部学习、政治教育中带头学习领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引导队员们深刻理解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他积极投身民族政策宣讲、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等活动,用朴实真诚的语言阐释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使“三个离不开”思想在队伍内部深入人心。
19年来,史林弟把每一次救援都视为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实际行动,也看作是促进民族情感交融的无声课堂。他先后参与灭火救援300余次,疏散被困群众100余人,在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冲锋在前。他更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日常的为民服务中。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中,为了更有效地沟通,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民族日常用语和风俗习惯,便于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时,能更好地与村民打招呼、解释隐患,既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史林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义务培训社区微型消防站人员,提升他们的初期火灾处置能力,成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贴心顾问”。当了解到社区里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儿童时,他默默参与队内组织的结对帮扶活动,为他们定期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用爱心传递温暖。
因工作表现突出,史林弟先后荣获三等功2次、嘉奖8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3次、“优秀基层干部”1次。他以水枪为笔,以奉献为墨,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壮丽画卷上,精心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和时代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