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黄建平院士: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时间:2025-10-13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由

“在西北做科研的这批年轻人代表着未来的希望,也承载着这片土地发展的潜力。”近日,在兰州大学举办的“黄建平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用坚定的话语,为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种下坚守西北的信念。

作为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奖者,黄建平将100万元奖金全额捐赠给兰州大学,设立“黄建平教育发展基金”,以鼓励扎根西北的青年科研人员。

扎根西北大漠的沙尘研究

西北拥有着广袤的大漠、高原、冰川,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这里沙尘暴频发、极端天气恶劣,却是黄建平扎根多年的天然“气候实验室”。

2005年,时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黄建平,在海拔1900多米的萃英山上建起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观测站。这是他和团队对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相关的环境和气候研究的开始。

20余年来,黄建平带领团队在广阔的西北大地建观测站、追着沙尘跑,将沙尘暴监测变成一项常规性工作。“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黄建平说。

不过,定点的观测站范围有限。想要更深入地研究沙尘暴的形成与类型,还需要靠双脚去丈量辽阔的大漠。

多年来,黄建平团队多次深入沙尘源区,追逐风沙的方向。在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观测3个多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建移动观测站;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和沙尘打交道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搭过防风帐篷,睡过农家土炕,亲历过北风肃杀、沙漠苍茫。

利用逐步积累的实测数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青藏高原夏季沙尘暴频发的典型特征,并率先对我国不同类型沙尘天气进行区划,揭示其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从观测到研发的“更进一步”

黄建平对沙尘的研究,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观测到研发的更进一步。

沙尘气溶胶是团队研究成果中的核心内容。“沙尘暴中携带着大量的沙尘气溶胶,影响着大范围的气候系统。”黄建平表示,通过观测数据,团队研究得出“沙尘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对干旱气候影响”这一基础理论。由此他提出,可以利用沙尘气溶胶能促进云滴凝结形成雨滴的特性,预测和调控降水过程。这一发现,为合理改进干旱半干旱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技术、提高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后续科研进程中,团队将气溶胶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化,研发了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生产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的国家。

除此之外,基于多年的野外观测经历,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的移动监测系统,以及环境与气候灾害集成探测技术,实现同时进行短时、局地的环境灾害监测和长时间、大范围的气候变化监测。

在兰州大学的20多年中,黄建平不仅收获了诸多科研成果,也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越走越坚实。

他摸索出一套将学习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十年”为跨度的培养模式。“我一开始给他们一个可以延续10年的课题。随后,我在每一步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黄建平说。2018年,黄建平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西北做科研,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也需要更深厚的定力和更坚定的信念。”黄建平始终用自己的力量鼓励着坚守西北、投身科研的年轻人,这也是他设立教育基金的初衷。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黄建平说。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