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 摄
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今日在甘肃敦煌举办。日前,中外嘉宾200人走进敦煌莫高窟,欣赏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感受敦煌千年文化的深邃内核;在莫高窟窟顶,了解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嘉宾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 摄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迄今保存有735个洞窟。是现存全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程度最好、保存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群。
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人民网 席娟娟 摄
风沙曾是莫高窟面临的最大威胁。如今,走进莫高窟窟顶,远望鸣沙山沙脊连绵,眼前草方格连绵不断……这是一代代莫高窟人不断尝试新办法防沙治沙的成效。2008至2011年,由国家发改委资批准立项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风沙防护工程”竣工,工程主要包括高立式沙障(6689米)、麦草方格沙障(114万平方米)、砾石铺压(169万平方米)、植物固沙林带(新建4条,长2000米)和山顶简易道路。该工程的建立,为莫高窟构建了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减轻了风沙尘对石窟围岩及壁画彩塑的损害程度。
然而,现有风沙灾害综合防护体系自2011年建成至今,经过14年的运行,大部分草方格沙障和尼龙网沙障由于风吹日晒、雨淋老化失效或被流沙掩埋,风蚀,综合防护效益减弱。
嘉宾在风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参观了解。人民网 席娟娟 摄
近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国家三北防护林办公室、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林草局等各级政府机构的全力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00万元,主要用于莫高窟窟顶风沙灾害防护设施的维护与修复。
此外,敦煌研究院建设了甘肃省石窟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了“抢救性+预防性、本体+周边”的系统保护方案。目前,平台已统一接入院属6处石窟,构建起风险早期识别与处置的闭环体系。该平台属于预防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监测下雨、沙尘天气对石窟寺的影响。洞窟内的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反馈二氧化碳、相对湿度、温度等指标。
从设置防风固沙林带,到构建草方格沙障,再到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风沙动态……这些措施不仅有效阻挡了风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为千年文化遗产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部分素材来源:敦煌市委宣传部、敦煌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