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基地。组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刘健 王占东 安志鹏
庆阳人介绍庆阳,总不忘用“高天厚土”,来形容当地的地理概貌。
庆阳坐落的,正是“天下黄土第一塬”。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地方。
出乎我们的意料,金秋时节,记者到庆阳采访,这里的天变得越来越“高”了。
低空经济,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新鲜名词,这个好像属于东中部等发达地区的名词,“飞”上了庆阳的高空。
革命老区庆阳,这座深藏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内陆城市,现在打造起了甘肃首个低空经济城市。
他们,毫不掩饰雄心勃勃的目标——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的低空经济之路。
九州维安公司展示的无人机样品。
庆阳敢飞,手握啥牌
——不仅靠难得的资源禀赋,更有敢为人先、勇击长空的气魄
不要说外地人了,今年春天,一则消息令很多庆阳人都意想不到——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首次设立低空经济赛道,就选择“花落庆阳”!
4月22日至26日,在庆阳,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搭建起了我国低空经济领域规模最大、技术最前沿的综合性竞技舞台。
4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300余名选手,组成340支专业团队,在黄土大塬上精彩角逐,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低空比武”。
选手们以无人机为载体,大展身手,一决高低。他们,有的参加农林植保、油田巡检场景赛,有的参加应急响应实战演练,有的参加方案赛决赛。其中,不乏清航紫荆、海鹰飞航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如此重要赛事,缘何在革命老区庆阳举行?
“低空经济赛道选择庆阳作为协办地,绝非偶然。”国家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吴文化表示,庆阳在低空经济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位置、空域资源、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位优势独特。庆阳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
空域条件良好。庆阳现有庆阳4C级机场,海航航校驻场安全飞训十余年,正在新建的华池南梁机场,是全省第二个A1类通用机场。
“比起发达城市,庆阳空域开放度高,适飞空域占比超90%。”谈起庆阳“得天独厚”的条件,庆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勇军对我们进一步解释道。
在他看来,庆阳成为一片难得的“飞行沃土”,还有难得的算力优势。
庆阳,现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国家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强大的算力,为低空经济装上了智慧“大脑”。
应用场景丰富。综合能源、油煤气化工、数字经济、装备制造……庆阳产业结构多元,催生了低空物流运输、油田管道巡检、农林植保养护、应急救援治理等广阔的应用场景。
但是,仅凭这些资源禀赋,庆阳就能“飞”起来吗?
在庆阳市发展改革委、在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随着我们走访越来越多的部门负责人,一个答案越来越清晰——庆阳,关键还敢于在时代潮流中抢抓机遇。
虽欠发达,地处内陆,但庆阳敢为人先。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旧的增长模式不可能一劳永逸。庆阳,跳出一隅,融入大局;摸清家底,整合资源,在培育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上,敢于布局。
——积极推进空域分类管理基础工作;
——申报国家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
——编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
着眼“蓝天”、科学谋划,庆阳开始抢占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赛道”,赋能高质量发展。
链景增材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鞋类模具。
庆阳起飞,能打啥牌
——不囿于自身的产业链条,而要有借力腾飞、添翼展翅的格局
庆阳人深知,低空经济,要想从“纸面规划”飞向辽阔天空,绝非易事。
别的不说,环顾这片黄土地,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可谓一片空白。
难道就困于此步了吗?
庆阳人不这么想。
借智突破,借力腾飞。庆阳全力招商引资,打开低空经济这片天。
走进宁县和盛工业集中区,这里已聚集了几家无人机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
来自杭州的庆阳市链景增材制造有限公司,“链”的景、“增”的材,一大着墨点正是庆阳的低空经济产业。
“这款涡轮喷气发动机,是专门为固定翼的无人机所配备的。7月才成功下线生产。预计明年年初,就能批量化生产。”公司总经理顾嘉琪的语气颇为骄傲:“它的推力达10公斤,供接近音速的无人机使用。”
“在庆阳,何以能生产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原料在哪,技术又在哪?”我们颇为惊讶。
“它是3D打印的,由我们自主研发生产。”发展低空经济产业,虽然庆阳没有核心配件等,但在顾嘉琪看来,公司的3D打印解决了这一难题。
“公司的20台3D打印机现已完成安装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顾嘉琪告诉记者,“还有12台3D打印机在路上,过几天就到货了。”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D打印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原材料和产品运费在成本中的占比并不多,而在产品的成本中,占大头的厂房建设、电价、人工等,庆阳反而很有优势。
“宁县,关键还有亲商、重商、爱商的浓厚氛围。”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了顾嘉琪公司来到庆阳的“加分项”。谈及此,来自黑龙江的侯一博,这位九州维安甘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不禁也翘起大拇指。
“去年冬天,宁县有关方面开始和我们对接,今年正月十四,我们第一次来,就被满满的诚意打动了。”侯一博告诉记者,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人还没离开这里,他们就下定决心,落户宁县。不到一个月后,就不远千里从遥远的东北来到庆阳。
没令他们失望,只是收获惊喜。公司的厂房,改造了3个月就投入使用;厂区的水泥路面,10天就铺好了;仅半个月时间,水和电都通了。
总投资4亿元,一期投资超1亿元,九州维安敢在庆阳投资这么大的项目,关键是拥有19项专利技术。
怀揣“绝技”,敢闯天涯。说起这些,侯一博格外兴奋:
他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是传统材料的三分之一,强度提升了一半以上,填补了西北地区无人机专用碳纤维材料的空白;
搭载的高精度飞控系统,定位精度达1米级,比起传统系统,作业效率提高了四成;
…………
“8月底,公司无人机机架试生产成功。今年订单量已经‘冲’到了1000架,目前已生产了250多架。现在最紧要的就是确保按时交付。”侯一博告诉记者,他们还要在庆阳生产无人机机体。
侯一博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的打算是,在庆阳打造从研发到核心组件生产,再到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基地,为庆阳低空经济发展贡献他们公司的“九州文案”。
企业有追求,政府更有梦想。
“我们要将和盛镇打造成低空经济小镇。”宁县常务副县长张海涛用他们招商引资的成果,给我们描绘着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蓝图——
中飞航从北京来了,将在这个小镇转化研发的科技成果,制造多旋翼、固定翼无人机;
莱澳航空从西安来了,将这里作为战场,组装动力伞飞行器、垂直起降旋翼机;
泛联电子是从浙江返乡的本地客商建的,主打的产品,正是保障无人机所需的数据线缆;
…………
伴随着一个个企业的接踵而至,在庆阳,低空经济蓄势勃发。
学员(左)在庆阳市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基地练习无人机操控技术。
庆阳高飞,靠组啥牌
——不单拓展丰富的应用场景,还要有培养人才、强基赋能的眼光
在庆阳,低空经济不是简单将我们熟悉的无人机“飞”起来,也不是单纯引些厂商了事,而是“飞”出低空消费新服务、新业态。
要给20多层的高楼上搬运大块的外墙玻璃,是靠传统的人工一层层往上搬,还是动用架长手臂的吊车起吊?
答案:“都不是!”
前不久,在庆阳市西峰区市中心繁华的丽景茂大厦对面,一栋正盖的70多米高楼,要用100多块如同小黑板大的玻璃。
“嗡嗡嗡……”宛如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只见一台直径达1.7米、可载重60公斤的无人机,带着一块块玻璃稳稳地离开地面,精准地飞到楼上等待它们的两名工人手中。
飞手加指挥,还有楼顶楼下的装卸工人,一共6个人,不到一天时间,就全部干完了。
拓展场景,挖掘需求,庆阳深知,应用场景有多大,低空经济的市场就有多大。
在宁县的千亩苹果种植园,低空经济将果农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现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单机日作业面积达50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
在长庆油田庆阳片区,以往油气管网巡检作业,工人们得翻山越岭、攀爬管道,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现在,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每周能完成300公里油气管网巡检,替代传统人工攀爬检测,作业风险降低九成多。
多个场景崭露头角,“低空+”赋能各行业的浪潮正在庆阳这片黄土大塬“涌动”。
低空经济想要“飞得更好”,无疑还得靠人才。
现在,庆阳的高校开始与外地的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等加强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建立基础性人才储备渠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今年秋季,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开办了无人机技术应用方向的专业,共招了5个班260名学生。
“在高职专业中,这是最热门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是最高的。”学院副院长杨三宁告诉记者,低空经济的前景,备受学子青睐。
不仅如此,从今年2月份开始,学院还携手西安一家科技公司,联袂打造庆阳市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现在,已帮200多名学员圆了“飞手”梦想。
走进培训基地,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郭思彤正在学习无人机操控技术。
“希望能取得无人机驾驶执照,既增长本领,又能为就业加分。”这位朝气蓬勃的女孩告诉记者。
在培训基地,还有很多像郭思彤这样怀揣梦想的学员。
35岁的徐晓龙,从湖北一家职业学院毕业后,十多年来,一直在养殖场里打工。
现在,他看准了低空经济“赛道”,从养殖场辞了职,决心成为一名“飞手”。
记者见到徐晓龙时,他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手持遥控器,练习着如何让无人机在天空中飞得更稳。
“将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肯定需要大量无人机操控技术人员。”徐晓龙坚定地对记者说。
竞逐低空,未来已来。
乘着低空经济发展的时代东风,像郭思彤、徐晓龙一样,越来越多的“飞手”正在插上飞翔的翅膀。
借此,庆阳,也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