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正兰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一个崭新的社区——陈家新村正悄然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典范。这里安置着139户657名各族群众,他们来自16个不同乡镇,在“1245”工作法的创新引领下,共同书写着从灾后恢复重建到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从党员联户全覆盖到五维互嵌新格局,从特色产业培育到共享服务提升,这个曾经遭受地震创伤的社区,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丽家园。
党建引领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陈家新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互嵌融居理念融入社区规划、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面对社区党员数量少的实际情况,社区创新实施“红细胞工程”,从281名劳动力中培养5名养殖能手和社区干部为入党积极分子,组建“石榴籽党员先锋队”,划定3个党员责任区,实现“党员联户全覆盖”。
社区党支部书记祁学斌说:“我们成立了5个小网格,由社区干部担任网格员。每个网格员每月至少入户3—5次,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党员带头,社区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5%。
同时,社区与周边村党支部及牛羊繁育中心建立“跨村党建联盟”,开展“党建+产业”“党建+文化”联建活动,共享技术、市场资源,推动30余名社区居民在繁育中心稳定就业。
陈家新村新貌。
干群共话民族团结新图景。
五维互嵌 构建共同体新格局
该社区围绕“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系统推进互嵌式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民族群众在空间上的相邻而居,更在情感与文化上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空间互嵌方面,社区采取“插花式”抽签分配安置住房,形成各民族自然杂居格局。新建的“红石榴文化广场”和开放的益民小学操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成为各族居民交流互动的主阵地。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15场以上,参与2000余人次。
经济互嵌是促进共富的关键。社区推行土地入股带分红、基地务工带就业、托管养殖带技术“三带模式”,200亩集体土地年分红16万元,繁育中心提供60个就业岗位,为30户低保户提供代养服务。依托正在筹建的饲草加工厂、有机肥生产线,预计可吸纳25名居民就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文化互嵌方面,社区举办“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主题文化宣讲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庆祝活动。益民小学推行“混班教学”,开设课后兴趣课堂,组织学生结对学习,培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童年记忆。
社会互嵌方面,社区标准化卫生室为78名60岁以上老人、28名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年均上门服务100余次。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立“助餐食堂+文化驿站”,每日提供两餐,成为各族老人共居共乐的“温馨家园”。
心理互嵌则通过“特殊群体双结对”机制和“心理疏导室”,帮助居民化解文化差异焦虑,促进“搬得来、住得惯、融得进”。社区评选“最美民族团结家庭”,组织居民分享民族团结微故事,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 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共情效应。
产业富民 共建美好新生活
安置点的建设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积石山县积极打造灾后产业扶持项目,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走进大河家镇韩陕家村的积石山县蔬菜产业园,连片的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给辣椒、茄子植株掐尖、修枝;另一个大棚内甜瓜已经成熟,工人正忙着采摘。这个总投资5032万元的蔬菜产业园,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陈家新村社区,居民马进录一家的生活变迁是灾后恢复重建和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地震发生后,他家的8间房屋倒塌,2024年10月搬入华腾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的两个孩子转入家门口的积石山希望小学就读,他和妻子也分别在镇上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夫妻俩收入不错。
走在陈家新村的红石榴文化广场上,不同民族的群众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拉家常……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