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进忠
9月11日上午,康乐县苏集镇卫生院门诊部内,刚刚完成健康检查的马吉明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高兴地说:“以前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得往县城跑。一大早赶班车、排队、挂号,来回大半天就没了,特别误事儿。现在镇卫生院条件好了,医生水平也提高了,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是方便多了!”这样温馨的场景,在如今的康乐县各乡镇卫生院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康乐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共体服务网络,形成了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医疗服务新格局。该县以“专家下沉、资源下沉、技术下沉”为抓手,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级联动强根基:专家和技术“沉下去”,基层能力“提上来”
为彻底改变基层医疗机构“弱、小、散”的局面,康乐县积极构建起“县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参与、村卫生室联动”的紧密型医共体体系。该体系以管理和技术为纽带,通过“驻点帮扶+团队巡回”双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医共体总院(县医院)已累计向全县各乡镇卫生院派驻专业技术人员17名,实现驻点帮扶全覆盖。这些驻点人员不仅直接参与门诊、病房等工作,还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手把手教学,帮助基层医生掌握新技术、新项目。同时,由县医院各科室组成的巡回医疗队,定期深入各个乡镇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实现技术指导“无盲区”、能力提升“不断线”。
苏集镇卫生院副院长黄发亮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卫生院设备不足,人才也缺,连最常规的心电图检查都做得不规范。现在不一样了,县医院心电专家驻点带教,我们的医生不仅能够独立规范操作,还能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随时请县里的专家解读指导。”他介绍,自医共体建设以来,卫生院的诊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群众认可度明显提高。
如今,县上巡回医疗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培训已成为常态。从细致问诊、规范查体,到合理用药、健康指导,把技术和服务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
服务升级暖人心:环境和流程“优起来”,健康守护“实起来”
除了提升医疗技术,康乐县还在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上做足了文章。自“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服务模式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走进八松乡卫生院,焕然一新的候诊大厅宽敞明亮,走廊干净整洁,标识清晰明了。前台的玻璃柜内药品分类摆放、整齐有序,护士站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就诊流程和健康知识。医护人员统一着装、态度亲切,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和咨询服务,整个就医环境温馨而舒适。
“现在卫生院环境大变样,干净又明亮,大夫护士态度特别好,看病比以前舒心多了!”正在候诊的患者刘永功感慨道。
环境的改善只是第一步,服务模式的转变更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各卫生院纷纷推出便民惠民举措: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减少等候时间;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轮椅租赁和全程陪诊服务;设置饮水机、休息椅、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
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正从“被动接诊”向“主动服务”转变。全县组建了多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定期深入村社,为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随访管理、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
便民政策减负担:医保结算“快起来”,群众获得感“满起来”
让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是医共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康乐县在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着力打通便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苏集镇马寨村卫生室,药房管理规范,药品明码标价,公示牌悬挂在醒目位置,群众对药价一目了然。
“现在看病买药特别方便,医保报销比例也高,自己花不了多少钱。”群众许菊花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参保居民的心声。从过去的“看病难、看病贵”到如今的“家门口看病、少花钱看病”,医共体建设带来的红利正持续释放,让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健康福祉“惠”及万家,百姓获得感满满,下一步康乐县将继续深化医共体建设,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健康福祉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