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张姝
当临夏的青少年在研学活动中同绘一幅画,当积石山的各族群众在招聘会找到心仪岗位,当旅游景区的讲解员用故事串联起各民族交往的记忆……我州正以“河州红石榴”民族工作品牌为引领,在黄河上游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我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融”为导向,全域拓展创建渠道,实施“三项计划”,走出一条具有临夏特色、彰显时代风貌的创建之路。
联创共建:
跨域协作让工作品牌“火”起来
在临夏市南龙镇滨河社区的青春绽放“小红星”公益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冯文青带来一堂鲜活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西南部,作为州府所在地,这里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聚居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51.7%……”
从小学到高中,临夏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与实践,以课堂为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学全程。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教育实践、“石榴籽”思政课等活动,组织青少年研学交流34批次,参与人数超8700人次。打造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实践点与教育基地,开设剪纸、蛋雕、砖雕等公益课程,为各民族群众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共学共乐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植于心中。
按照“一县市一品牌、一行业一特色”的创建思路,我州抓住用好“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平台,打响叫亮“河州红石榴”民族工作品牌。协同推进“红石榴”就业招聘、“百企积石山行”、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等活动,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联创共建和协同创建,在共建共创中提升创建水平。
全域提质:
创新载体让创建根基“实”起来
位于太子山脚下的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聚居着汉、回、藏、土、东乡等多个民族。据村党支部书记张才明介绍,村上“抓产业、促振兴”为思路,凭借自然风光与交通优势,打造10家“槐树关人家”农家乐,每家年收益超5万元;建成的田园综合体年接待2万余名游客,年收入达200万元,带动40多名各族群众就业。
流转9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年总产值破千万元;依托自然条件,中蜂养殖户从5户拓展至62户。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各族群众携手发展,新发村成为我州打造的30个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双示范村之一。
全州以创建“十进”活动为抓手,深化“十个一”系列活动:从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到“铸牢”题材文艺作品,从“石榴杯”文体赛事到先进典型挖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创建体系。在创新载体的实践中,临夏市“五嵌入五推进”、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四融四化”、康乐县新治街小学“两润”行动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形成州县市“1+8”品牌体系。目前,创建省级“铸牢”教育基地培训基地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全覆盖,临夏市通过国家复审命名。去年,我州1个集体和2名个人荣获全国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称号,共同构筑起创建工作的“四梁八柱”。
三项计划:
精准滴灌让交融动能“活”起来
当不同民族居民在社区里携手发展特色产业,当讲解员生动讲述博物馆的一件件珍贵藏品,传递着临夏大地上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我州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以精准滴灌之策激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澎湃动能,让“河州红石榴”品牌在陇原大地绽放出璀璨光芒。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充分依托“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东西部协作、和政县松鸣岩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广泛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青少年交流研学活动,2024年,共组织各类研学257批、6.6万人次。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易地搬迁、生态搬迁避让、灾后重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引导各族群众相邻而居、交错而居,打造多民族同城市共社区、同楼宇共单元互嵌式社区新样板,目前在全州重点打造提升39个互嵌社区和“红石榴”家园、驿站、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实体,培育形成临夏市滨河社区等一批全省“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社区。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连续两年举办“石榴红·河州美”全州导游讲解员大赛,在全州重点培育打造和政县松鸣岩等21个“文旅+民族团结”示范景区,设计推出6条文旅融合、10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激活旅游促“三交”一池春水。
从黄河岸边的光伏产业园到太子山下的万亩花海,“河州红石榴”品牌如一颗种子,在临夏各族群众心田生根发芽。当联创共建的版图不断拓展,当全域创建的细胞持续激活,当三项计划的春水滋润大地,民族团结的力量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这片土地在共同富裕路上阔步前行。我州继续以品牌为引领,让红石榴花开得更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更加鲜活的“临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