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毛兴芳 马莉莉
在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校园里,活跃着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社团——泥塑社团。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社团不仅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技艺,更在青春校园里绽放出新的光彩。每当校园文化节来临,泥塑社团的作品展区总是人头攒动,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
展台上,一组组精美的泥塑作品讲述生动故事:展现河州民俗风情的系列作品,将河州秧歌的热闹欢腾、花儿会的浪漫诗意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瞬间;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创作,如大禹治水的气势磅礴、文成公主进藏的壮阔场景,将每个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每个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精湛的技艺,更让参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了泥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泥塑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西周时期,历经三千年传承发展,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州泥塑作为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要分支,与临夏砖雕、河州木雕、古建彩绘一并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河州泥塑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纯手工制作工艺,主要包含“捏”与“塑”两大技法体系。完成造型后,还需经过精细的施彩工序,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
在材料选择上,河州泥塑独具匠心。艺人们选用当地特有的红土为主料,经过反复捶打、摔揉等工序制成泥坯。为增强塑像的稳定性,还会加入麦秆、麻纤维、棉花等天然材料,以及糯米汁、蜂蜜汁等特殊配料,确保作品成型后不开裂、不变形。这种传统配方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质感。
河州泥塑技艺临夏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常天平,因其作品生动传神,技艺精湛,被誉为“泥人常”。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从农耕文化到民俗风情,从乡土民居到日常生活,都能通过灵巧的双手化为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将河州大地的文化记忆永久保存。
当这项古老技艺走进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便与青春活力碰撞出新的火花。学院为泥塑社团配备了专业师资,从泥土特性讲解到基础塑形技巧,系统传授这门传统艺术。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的技艺水平不断提升。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他们创作的《匠心独运——非遗赋能河州文创产品践行者》项目,凭借对河州泥塑等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成功斩获全国铜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同学们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最好证明。
如今,泥塑社团已成为学院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古老的泥塑技艺与青春创意相互交融,传统非遗在年轻学子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一次创作都是非遗薪火相传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