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怀斌 乔栋明
在生姜栽培领域,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当之无愧的“技术标杆”——30余年深耕不辍,研发实力与技术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斧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亦是农业科技赛道上的“领航者”。2025年7月,一场跨越地域的技术协作,让这两股力量在临夏县土桥镇重台塬村因“姜”结缘,共同为当地生姜产业播下希望的种子。
原来,济南派往临夏县的东西部协作农技专家赵增建与陶勇二人,作为济南农科院在生姜及特色蔬菜研究领域的骨干,刚抵达临夏县,便精准找到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斧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锣密鼓规划的重台塬村生姜产业园建设项目,前期场地布局、框架搭建已基本完成,却因缺乏专业种植技术支撑,项目陷入“有架子、没行动”的停滞困境,满心期待的生姜产业迟迟无法落地。
“东西协作就是要解难题、办实事。”怀揣着这份责任,赵增建和陶勇第一时间扎进了产业园。他们顶着烈日丈量土地、采集土样,结合临夏县气候特征反复测算。经过多轮考察论证,最终为产业园量身定制了技术帮扶方案。
7月6日,在二人的主导下,8亩试验田正式启动种植—拱棚覆膜、拱棚不覆膜、陆地栽种三组对比试验同步开展,只为找到最适配当地环境的生姜种植模式。面对嫩油油的生姜苗,斧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行荣既高兴又担忧:“有了济南专家的帮助,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对生姜产业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可是,对于后期的管理,又很担心!”
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都说:“这里只种玉米、洋芋,从来没有种过姜!”
其实,对于后续管理问题,赵增建和陶勇早已提前谋划。他们结合临夏县年均气温6-8℃、霜冻期长达5个月的气候特点,针对生姜“喜温畏寒”的生长特性,精心编写了《生姜种植管理技术规范》要点。这份规范详细讲解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技巧,为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了一本“看得懂、用得上”的技术手册。
从山东的优质种苗跨越千里适应临夏的土壤,到试验田的姜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小小的姜苗,背后无不浸润着济南协作技术人员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