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关注】
科技守护“金蛋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初秋陇中,天高云淡。连片的马铃薯梯田绿意盎然,白色的小花点缀其间。田埂边,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薯类病虫害防控领域专家,俯身查看马铃薯叶片,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进行现场“问诊把脉”。
种质库藏有“抗病密码”
走进省农科院马铃薯会川试验站,连栋温室暖意融融。玻璃幕墙内,一排排实生苗整齐排列,舒展着嫩绿色的叶片。“你看这叶片厚度,自带抗病基因,后期田间晚疫病发病率能降低60%以上。”会川试验站梁宏杰博士介绍。
温室一角的杂交试验区更显“精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花被小心翼翼地套上纸袋,镊子上沾着的黄色花粉正被精准涂抹到雌蕊上。“这是在做抗病性与高淀粉性状的杂交组合,育成的陇薯系列品种,晚疫病抗性评级达到R(高抗)级。”梁宏杰指着挂在植株上的标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杂交日期、亲本组合等信息,“像这样的杂交组合每年要做500多组,目标就是让新品种既抗病又高产。”
试验田地埂分明,每块地里插着不同颜色的标牌:“晚疫病抗性鉴定区”“抗旱性筛选区”“绿色药剂对比区”。专家们蹲在“感病对照区”和“抗病示范区”中间,对比差异一目了然:对照区的下部叶片有褐色病斑并卷曲,示范区的植株依然挺拔。省农科院吕和平研究员介绍,“现在有了这些抗病良种,相当于给马铃薯穿上了‘防护服’。”
据介绍,依托会川试验站,省农科院育成50多个陇薯系列品种,其中12个通过国家审定,占定西市推广面积一半以上。这些藏在种质库里的“抗病密码”,成为薯业稳产的第一道防线。
飞防演示“防控智慧”
在渭源县五竹镇鹿鸣村马铃薯示范基地,随着操作员一声令下,三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田块上空划出整齐的航线,细密的雾状药剂如甘霖般洒在翠绿的叶片上。
“以前打药靠人背喷雾器,1亩地得耗半天,还总漏打,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完成30亩地。”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永红站在田边念叨,“今年用了飞防加抗病种薯,薯苗健壮,将晚疫病控制住了。”
田埂旁的展示牌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示范区晚疫病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蚜虫虫口减退率达92%,蛴螬危害率不足1%。“这不是单一技术的功劳。”吕和平指着地里的黄色诱虫板和性信息素诱捕器说,“整合了‘抗病品种+脱毒种薯+地膜覆盖+种薯处理+药剂防治’的五位一体技术,像给病虫害布下天罗地网。我们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项目,在渭源县五竹镇鹿鸣村和定西市鲁家沟示范基地,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控制了马铃薯晚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的发生。”
刘永红摸着饱满的薯块,脸上满是笑意,“以前看见叶子发黄就心慌,现在知道这是晚疫病初期,赶紧用项目组推荐的生物药剂,3天就能控制住,科技能让地里的收成稳稳当当。”
打造陇中“绿色薯业”
在技术培训会上,专家们聚焦严重影响薯类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问题进行探讨。“气候变化让病虫害演替加快,我们的防控技术也要动态升级。”中国农科院高玉林研究员建议,“定西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品种创新、绿色防控、产业链延伸拧成一股绳,才能破解产业瓶颈。”
专家组与当地政府、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定西马铃薯产业还需要在品种多样化、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将加强院地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成果。”吕和平说,省农科院将整合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资源,借鉴学习先进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经验,助推我省乃至西北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会川试验站的实生苗,到鹿鸣村的飞防现场,再到鲁家沟绿色病害防控展示,这场跨越三地的观摩会,让科技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勾勒出定西薯类病害防治清晰的图景,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正让定西的“金蛋蛋”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