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扇清风爽河州
——临夏州首届书画扇面作品展观感
●焦玉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文学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加,各类书画展的举办随之频繁。这种文化艺术的普及,无疑是众多书画爱好者一次次展示个人水平、观摩他人作品和学习交流的绝佳机会。对广大民众而言,更是近距离接触书画作品,享受书画艺术的难得际遇。但是,一个难题横在了大家面前:无论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循规蹈矩,又难以突破的传统书画形式,让一场场书画展览显得形式单调、场面枯燥。书画创作和展览到底应该如何创出新意?临夏孔德良美术馆作出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成功举办了“花儿临夏·至扇至美”——临夏州首届扇面书画作品展。



这次扇面展共征集作品700余幅,展出352幅。其中折扇110幅、团扇90幅,其他扇面152幅。书法作品128幅、绘画234幅。仔细观赏展品,可以看到,投稿并参展作者大多数是有着多年从事书画艺术的老书画家,也有初次投稿入展的书画新秀,更多的是那些研习书画理论,伏案泼墨挥毫,朝夕努力,不敢松懈的中青年艺坛中坚群体。其中,许多人虽然确属初涉书画扇面作品创作,但从展出的每一幅作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送来的是尽心竭力,至少自己满意的作品。每个作品蕴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对临夏人民的热爱和浓郁的文化情怀。

很难想象,在偌大的展厅里展出的作品,竟然全都是创作在扇面之上的书画艺术。这时,倘若驻足展厅,闭目遐想,应该是这样的一幅画面:众多作品是悬浮在夜空中的点点星辰,在无边的天际毕竟是那么的稀小;抑或是游荡在芦塘的菱花,映着空阔的池水,到底还是掩不住寂寥。然而,走进展厅,所见却是截然不同的场景。且不说每一幅扇面作品都是书画家精心创作,评委们反复挑选的佳作。关键是每一幅作品的悬挂、安放,处处蕴含着孔德良美术馆同仁们的匠心。展壁上是装裱好、画芯绫边淡雅的一条条空幅,其上恰如其分的依附着一柄柄打开的折扇,扇面上呈现出的便是绘画与书法。而那些众多的团扇作品,用云纹雕座,一柄柄矗起,卓然独立的安放在红丝绒展台上。展台狭长,置放在展壁前,正好与壁上条幅间悬挂的折扇相辉映,恰有白云与涧水相呼应的妙趣。

放眼望去,展厅里壁间台上,或悬或立,俱是扇面作品。壁上条幅衬托,折扇开展,宛如春花含笑。台上,雕架稳举,团扇独立,恰似秋鹤横霄。集中展示,是群星璀璨;分开收藏,是雅室珍品。

相传扇子兴起于汉代,起初都是团扇,只有花纹,不着字画。书画扇子始于唐代,兴于两宋,盛于明清。缘于审美方式改变,书画扇面最终退出大众生活,仅见于书画展览与收藏。临夏孔德良美术馆集全州书画家之力,专一款式征稿,专一款式展出,开创了书画创作、书画展览的新路子,为全州书画家开辟了创作款式的新方式,给人们呈上了一场极具雅致的书画艺术享受,为临夏大地带来了一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