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济南如何为这座相隔千里的城市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数智助研 助力临夏教师成长
时间:2025-08-18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郭健

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着力提升当地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当年8月,济南中学副校长董洪海、济南三中副校长盖新吉、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副校长郭福祥和来自山东师大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18名(分两批)骨干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率先收拾好行囊,来到济南市对口帮扶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分赴当地积石中学、东乡三中、永靖中学3所学校进行“组团式”对口帮扶。

3年的时间里,济南市的教育帮扶工作如何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作为教育帮扶的一种创新形式,又能如何提升教育帮扶实效?三所学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数智助研”的教育新模式,让当地教师队伍更有创造力

作为济南市第二批帮扶团队选派的骨干教师,山师附中帮扶教师梁坤和同事刚来到积石山县,就听到当地出租车司机对于济南教育帮扶成果的高度评价。“当时那个司机听到我们是从山东来的,又要去积石中学,还以为我是山东来的董校长。”梁坤听那名司机说,自从山东的老师来了之后,当地人对于积石中学越来越认可,他们认为,积石中学的师资水平、学生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司机口中“山东来的董校长”,正是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校长董洪海。自从他担任积石中学校长以来,帮助学校构建了“任务驱动式早读”“集体备课、联合教研”“基于先学后教的‘35310’互动式高效课堂”“‘0+0’(零抬头、零交流)沉浸式自习”等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用心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师生的行动方向,提振和更新了先进校园文化理念,促使先进教育教学制度落地生根。

2024年10月,济南中学与积石中学开展线上联合大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涉及历史、化学、数学、地理四大学科领域,积石中学的老师通过网络,线上观摩学习了济南中学8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随后,两校教师开展线上评说课活动,跨越时空,共同探索共享共研的教育创新之路。经了解,此类借助数智教育手段与济南学校开展线上大教研活动已经成为积石中学深化教研品质、提升教师素养的常态化工作。

该校数学教师摆杨虎现场聆听了济南中学两位教师的《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的定义域》两堂课。“两位教师讲的数学课非常生动,通过数形结合和典型例题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的精髓。”摆杨虎直言,济南的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值得当地老师学习。

除了让济南和积石山两地的教师在线上不断说课锤炼教学业务外,董洪海还将济南先进的阅卷及成绩分析平台、心理测评系统等带到积石中学,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评价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董洪海说,通过建设“数智助研”品牌,有效激发了积石中学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教学成果日益丰硕。

数据显示,3年来,积石中学教师累计获得县、州(市)级及以上优质课、荣誉等奖项100多人次。累计已结项省级课题3项,州级课题5项;已立项省级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4项,州级重点课题1项,州级一般课题3项。

在积石中学的当地干部看来,通过与济南教师的深度帮扶交流与学习,积石中学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更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的转变也正引领着积石中学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革。积石中学已基本形成一支有担当、有情怀、有作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此外,“数智助研”理念下的东西协作帮扶不仅使直接参与的教师受益,还在临夏地区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董洪海说,目前,积石山县周边学校纷纷借鉴相关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数智教育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临夏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2025年高考中,学校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实现新突破。

出色的成绩也让优秀生源逐渐回流。如今,不少在青海、新疆等地及临夏市学校就读的积石山县籍优秀学生纷纷转学回到积石中学,县域内有意愿到积石中学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了90%。

师徒结对,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先进的“数智助研”理念,为当地储备了海量的名师教学资源,成功打通了与山东济南课程资源库的共享通道。不过,对于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来说,由于经验不足,面对海量的名师教学视频,如何取舍成了最大的难题。在与积石中学几十公里相隔的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三中,来自济南三中的校长盖新吉为了帮助学校年轻教师破解这个难题,通过将帮扶团队教师与本校年轻教师拉对子的模式,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师徒结对的帮扶制度。

该校年轻的物理教师高海磊就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他坦言,刚入职时,如何备好课成了自己最大的难题,虽然经常加班研究教材,观看网络上的授课视频,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盖新吉提出,为青年教师聘任帮扶团队中同专业的老师,结成师徒帮扶对子,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高海磊说,在前来帮扶的优秀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才逐渐适应了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老师,老师也耐心地为自己答疑解惑。像高海磊老师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经过3年的探索,东乡三中已经建立起了校内结对拓展到济南教师与本校教师结对并实时进行线上帮扶共研的新模式。

为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盖新吉不仅把青年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展示课、专家教师示范课设置成常规教学活动,还组织了各类校级培训和赛课活动。据统计,两年来,东乡三中与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多所济南市高中学校签订帮扶协议,组织东乡三中教师到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三中、济南二中、济南九中等知名学校开展教师跟岗培训和观摩交流活动,3年来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共50余场,师徒结对100余对。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对此,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在盖新吉的带领下,帮扶团队教师带领当地教师积极研究开发适合东乡三中学情教情的校本课程,逐步建立起包括崇德、增智、强体、悦美四大板块的校本课程体系。

同时,意识到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更为薄弱的现状,盖新吉还在临夏州各中学中率先提出开设阅读课程的要求。为有效指导学生坚持做好整本书阅读,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年级主任并担任东乡三中副校长的王璐还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针对每本阅读书目,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编写了精美的导读单,制作了有趣的导读视频,预设了丰富的阅读活动,从激发兴趣、方法指导、组织分享、评价反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高海磊也成为了该校课程中心副主任,并协助王璐,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教学方法的全面提升,也提高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在“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的两年多,东乡三中高考上线率持续攀升,更多的孩子考入自己心仪的高校。

伴随着高考成绩的提升,东乡三中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许多借读在外的学生重回校园。盖新吉说,目前,东乡三中学生总数已达2637人,比自己2022年刚来时,增长了近千人。

“1263”教师素养提升模式,为当地教师绘制出一幅成长蓝图

与董洪海、盖新吉一样,来自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的郭福祥,肩负着教育帮扶的重任,接手了临夏州永靖中学。上任伊始,他就通过调研摸排,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教师在应对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郭福祥坦言,“当地老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内驱力也不够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郭福祥带领团队开启了近半年的深入调研。他们深入课堂、与教师促膝长谈、与学生亲密交流,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随后,一份精心规划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应运而生,将2022—2023年定为“教研提升年”,2023—2024年设为“课程建设年”,2024—2025年规划为“特色凸显年”。“教研提升不仅关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郭福祥目光坚定地表示。于是,教研工作被学校定位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把教研提升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结合永靖中学实际和济南帮扶的资源优势,设计并全面推行了永靖中学“1263”教师素养提升模式。

“1263”模式是指围绕一个教研提升抓手,通过济南永靖两地双向互动,采取帮扶校长导、帮扶教师带、后方团队帮、骨干跟岗学、线上互动研、教学资源享6项举措立体发力,校内开展双轮驱动促研、课堂变革提效、业务赛培赋能等3项变革,从各个维度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该校还创新推出“主题教研+集体备课”的教研模式,全体教师要进行“同堂测试”和高考题、模考题做题、讲题、研题等竞赛。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研局限,为教师搭建起更广泛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走进永靖中学的语文教研组,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教研氛围。语文教研组组长李元香兴致勃勃地介绍:“我们3个年级的备课组,每周都会按照四定原则和四环节具体流程开展半日集体备课,研究新课标要求、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难点、重点及具体教学建议。”

“每月会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举行一次主题教研。”李元香接着说,“教研内容涵盖教师培训、新课标研究、新课堂研讨等多个方面,主要采用‘微问题—微课题—课题’的研究方式,步步深入,不断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深层问题。每逢期中期末、高考模考等重要考试,我们还会和学生一起进行同堂测试,去切身体会学生考试时的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考试心理,从而在试卷评讲、方法指导和思维渗透时做到有的放矢,让教学改进更加精准有效。”

永靖中学老师们说,在郭校长带领的济南团队来之前,像集体备课、“三新”教研等思路、做法是从来没有过的。济南团队的到来,为永靖中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更让他们重新燃起了身为教师的激情,仿佛重获了教育生命。

在教师培养方面,永靖中学积极搭建多元平台。该校56名教师还与济南名师、帮扶团队教育人才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行“一带二”模式,此外,学校聘请了24位山东和甘肃高校教授作为校外导师,开展高中高校联合育人活动,拓宽师生视野。

永靖中学数学组教师冯荣霞是第一批与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的当地教师之一。谈及这两年的成长,她满是感激与自豪。冯荣霞说,“两年来,她的导师为她解答教学困惑、共享教学资源、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终身受益。”

冯荣霞还利用师徒结对的关系,常常在线参与济南教研,近距离学习技能和经验。“我感觉这两年,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新理念、新方法,收获满满。”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在2023年临夏州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当年她所带的高三年级数学课高考成绩也进步明显,在同等班级中领先。

如今的永靖中学,校园里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提效的意识显著增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组团式”帮扶带来的变化喜人而显著。

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的临夏州高中教师教学技能(优质课)大赛中,永靖中学的教师们大放异彩,29名参赛教师中,18人荣获一等奖,其中4人更是勇夺第一名;29名评课教师参赛,16人斩获一等奖。在永靖县教师教学技能(优质课)竞赛中,33名教师参加了11门学科的优质课竞赛活动,14人获得一等奖,其中7人荣膺第一名,教师获奖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3年来,在省、州、县各级各类教学获奖累计达228人次,比帮扶前增加了36%;省、州课题立项数量显著增加,同比增长32%,科研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更有一批优秀教师崭露头角,1人被推荐为甘肃省陇原名师培养对象,2人荣获州级名师、名班主任称号,7人成为临夏州学科带头人,1人在教育部组织的2024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斩获部级精品课殊荣。

教育帮扶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成长上,更直观地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据统计,组团式帮扶以来,永靖中学高考上线率屡创新高。高考成绩提升的背后,是无数师生的努力,更是教育帮扶成果的有力见证。

永靖中学党委书记冯欢喜感慨道:“两年多的组团式帮扶,为永靖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教师素养提升提供了新动力。如今,教师素养显著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迈向了新高度,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济临教育已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得益于“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场针对教育的深刻变革正在临夏州悄然进行。截至目前,济南市教育局对口帮扶的临夏州3所中学从基础设施、学校管理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进入了“快车道”,教研提升成果呈现出“井喷”之势,学生和教师队伍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共享共研、互融共通的数智助研模式已为临夏教师插上了快速成长的翅膀。

在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纮看来,通过济南全体帮扶人员近3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东西部济临教育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研互动、结对成长的良好帮扶效果。

“经过近3年全方位、融入式、沉浸型的帮扶带动,对口帮扶的3所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软硬件设施改善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帮扶效果十分明显。”王纮说,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两年多来,济南市教育局把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决策部署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致力于“为当地教育带出一支理念更新、素质优良、技能先进、乐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当地学校留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带动学校发展、能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王纮表示,两年多来,济南教育帮扶团队依托济南市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培养,先后与济南10余所优质高中结成对口帮扶交流学校,两地开展线上线下送教送研送培千余节,3所帮扶学校本科上线率分别较2022年提升明显。

在济南市教育局、临夏州教育局和济南教育帮扶团队共同努力下,一幅幅记载着临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当地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