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清晨,黄河水汽氤氲在临夏微凉的空气中,“黄河远上·文脉流长”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活动进入第二天,作家团告别临夏市,从临夏县前往永靖县,在黄河彩陶的漩涡纹里,在炳灵寺石窟走廊间,在黄河三湾岸边,行读临夏大地,漫谈黄河文化。

彩陶幽光:五千年前的生命回响
在临夏州博物馆的静穆空间里,时间仿佛凝滞于陶土之上。马家窑文化彩陶器身上流畅的旋涡纹、锯齿纹,以其惊人的现代感打动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陈新文。“这些线条与色彩蕴含的创造力令人震撼!”他俯身凝视展柜,声音里带着惊叹,“先民对抽象与具象的把握,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对话。”陈新文敏锐地捕捉到线条背后的东方哲思。在他看来,彩陶上每一道看似随意的勾画,都暗藏着先民对世界的质朴理解与深沉敬畏,精于书法的他联想到与书法艺术的线条精神息息相通。当艺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便拥有了穿透时间的永恒力量。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吕晨的感触则更为直接。“我是第一次来临夏,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彩陶。”她坦言,“眼前这些器物的艺术成熟度令人惊讶——其几何图案的设计感,即便放在当代艺术馆也毫不违和。”这份来自五千年前的“现代感”,成为此行给她的又一重心灵震撼。


参观结束,多位作家“心照不宣”地在文创区买了几件彩陶复制品留作纪念。这小小的陶罐,成为远古智慧与现代心灵的连接,让博物馆的震撼得以在生活里延续下去。
大河浩荡:历史烟云中的渡口与佛光
走出临夏州博物馆,作家们又来到临夏县境内的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展品记录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峥嵘岁月。大家屏息凝神,指尖拂过展柜的玻璃,仿佛触到了历史深处那份滚烫的记忆。




在莲花镇渡口,一位专程从临夏市赶来的读者张发海热情地迎了上来,作为沈苇老师的忠实“书迷”,他特意前来与“偶像”相见,并送了一套临夏盖碗茶盏,而沈苇回赠了自己签名本书。两人边走边聊,临别之际,热切的互访邀请在河风中传递:沈苇真诚邀约张发海他日做客杭州,而张发海亦满心期待大家再来临夏,让这份跨越山水的文化情缘,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延续、生长。

刘家峡库区岸边,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贾梦玮临水眺望。这位来自江苏的江南文人,血液里却奔涌着西北的呼唤。他动情地向奔流新闻记者分享:“我的远祖来自甘肃,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里的羊肉与面食如此熨帖我的肠胃,为何眼前山水虽异于江南,心底却涌动着归乡般的亲切。”





船行碧波上,炳灵石林如戟指天,眼前就是炳灵寺石窟群。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清晰可辨——这是中国石窟寺现存最早的明确纪年,“其开凿时间甚至早于敦煌莫高窟。”《文艺报》总编辑刘颋告诉奔流新闻记者,“炳灵寺石窟是一把无可替代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中国石窟艺术源流研究之门。”在刘颋看来,这处凿刻于岩壁的佛国,其源头并非抽象的教义,而是先民对平安生活的热切祈求——所有文化和艺术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文心汇聚:黄河岸边的文学表达
下午3时许,永靖黄河三湾,碧水蜿蜒,清风拂岸。一场题为“黄河上游的文学表达”的文学漫谈在此展开。施战军、王跃文、沈苇、张莉、贾梦玮、陈新文、刘颋、曹元勇、张战、吕晨、叶舟共11位国内文学界名家临水而坐,回望连日来临夏行的见闻,畅谈河州印象,畅叙黄河文化。

漫谈活动由叶舟主持。以“引舟如叶”比喻人生顺逆,轻松的场面,大家谈的却都是严肃话题。沈苇、刘颋则从自身亲历的水之险境,体悟个体命运在自然伟力前的渺小与坚韧。叶舟强调文学应如明镜“审视生命,见天见地见人心”。施战军认为,临夏震撼人心的丰富性在于它是“生命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交汇点。这片土地拥有“无限生发空间”,是文学艺术宝贵的“发源地”。






谈及临夏印象,王跃文认为这里完全具备打造有国际影响力旅游胜地的潜质,贾梦玮视其为“精神故乡”,张战则深情祈愿“作故乡人”。刘颋直言这次来临夏颠覆了先前的“刻板印象”。多位作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临夏之行带来的文化震撼。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与承载千年的历史,张莉坦言感到自身的“渺小”。作家们一致倡议:深挖黄河上游文学富矿,构建独特地域创作体系;让临夏之美走出“深闺”,让真正的美超越时空。


活动中,施战军、沈苇、陈新文、张战、叶舟分别诵读了自己关于河流的散文诗歌,陈新文还挥墨为临夏留下书法作品。
安澜长歌:舞台上的民族精魂
当晚,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在永靖县体育场上演。当舞台灯光聚焦于那象征性的一家四代建设者,当“开工建设”的号子与“离别故园”的哽咽在剧场回荡,作家们被刘家峡儿女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打动。




该剧以刘家峡水电站建设为轴,通过“抗洪抢险”“黄河安澜”等四个篇章,深情讲述了刘家峡儿女在水电事业中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演员每一次奋力的托举,每一句铿锵的誓言,都在诠释着无畏创先、艰苦奋斗的治水精神。
从博物馆幽光中彩陶的呼吸,到渡河纪念馆里文物的印记;从炳灵寺岩壁上佛陀的千年凝望,到《黄河安澜》舞台上建设者滚烫的汗水——这条大河的上游,将文明的层累、文化的积淀、奋斗的热血与文学的凝视,全部收纳进了它奔涌的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