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永靖黄河三湾,碧空如洗,河水在阳光下折射出蓝与绿,清风裹挟着水汽拂过岸边丛生的苍耳。8月10日,在这片被时间与流水共同雕琢的河畔,一场名为“黄河上游的文学表达”的文学漫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一位文学名家的思想与古老的黄河水声、婉转的“花儿”旋律,交织成一场关于大地、文学与美学的深度对话。

颠覆与震撼:重新定义临夏印象
“临夏于我,是一位超级低调的富豪——家有万贯,却沉默不语。”著名评论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张莉的比喻引发了在场者的共鸣。从落地临夏的那一刻起,“颠覆”便成了作家们口中最高频的词汇。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沈苇,这位生于江南水乡却扎根新疆三十年的诗人,坦言此行彻底更新了他对甘肃的认知:“大地、山川、人民——这三个词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站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那具巨犀骨架前,时间仿佛被无限拉伸。数百万年的生命史诗在眼前铺陈,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壮阔地貌,农区与牧区交织的文明图景,让沈苇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变化”。在松鸣岩,当高亢婉转的“花儿”穿透山林,他联想到那博物馆里“第一只会歌唱的鸟”的化石——艺术与生命的共鸣,跨越了千万年的鸿沟。

湖南作协原主席王跃文同样感慨万千。这位曾多次行走河西走廊的南方作家,被太子山下草甸的丰美、村庄的宁静所震撼:“站在山头眺望,这山景,竟让人恍若置身瑞士!”他望着眼前山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建议:何不将精美景区印成附邮资的明信片,让它们如候鸟般飞向世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临夏,需要被世界听见。”

水的启示:在蓝色黄河前重申文明
面对永靖段澄澈如蓝宝石的黄河,诗人、湖南诗歌学会副会长张战陷入久久的沉默与谦卑。她曾在青海见过翡翠般的碧绿黄河,此刻又目睹永靖段的蓝与黄交织——“我们一直以为‘黄河黄’,竟是如此刻板的误解!”她感叹道,“天地无限,山川无言,人类在浩瀚时空与自然伟力面前何其渺小。”

这种震撼在名家们参观临夏州博物馆后达到顶峰。那些5000年前的陶器上,漩涡纹、蛙纹、鸟形罐的线条流畅而充满灵性。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吕晨几乎“傻在那里”:“难以置信,五千年前的审美竟如此成熟!”张莉更是激动地去寻找文创产品:“这就是超越时间的美!奢侈品的纹样灵感或许正源于此——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诗人、书法家陈新文凝视着彩陶上充满现代感的几何线条,甚至联想到了毕加索:“若他亲临此地,定会为这远古的‘先锋艺术’惊叹折服。”

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刘颋则将思绪投向更深处。目睹彩陶与炳灵寺石窟造像,她深感“我们看的不是器物或历史,是祖辈鲜活的生活”。真正的文艺创作,如同此刻作家们坐在黄河边的言说,皆源于对脚下土地与头顶星空的深情凝视:“对生活的表达,正是文学的永恒起点。”

隐秘的乡愁:文学连接的血脉之地
黄河,无形中串联起作家们各异的人生轨迹与情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贾梦玮,这位生于长江畔却自称“更像西北人”的作家,道出了内心深处的归属感。贾梦玮说凉州是他姓氏的古老源头,每次踏上甘肃土地,一种“隐秘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这种血脉里的呼唤,唯有文学能够言说。”

著名翻译家曹元勇则把西北视为“精神的原乡”。站在如绿色海洋般起伏的草甸上,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满足:“这里的人们脸上有种幸福感。”无论是八坊十三巷里各族同胞共享的周末欢愉,还是花儿曲调中深藏的满足,都让他确认:这是一片人间福地。

上游的馈赠:“为诗续命”的河岸
漫谈间隙,临夏花儿演员清亮高亢的歌声划破河面的宁静。著名评论家施战军兴致勃发,与演员们即兴合唱起经典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古老的旋律在黄河上空回荡,连接起土地与歌谣的千年血脉。陈新文随后诵读了自己的诗歌《逝水》,沈苇则用《额尔齐斯河》的诗句呼应着眼前的大河。
施战军俯身采下一株岸边生长的苍耳——这个在《诗经》中已有记载的古老植物,瞬间将他带回黄河下游的童年河滩记忆。“黄河上下游的苍耳,种子或许正是顺流飘荡,落地生根。”他动情地阐释这个微小生命背后的宏大隐喻,“这形成了一个深邃的文明闭环。”

施战军进而升华道:“文明如同这奔涌的黄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复杂,甚至苦难,那是‘长篇小说’般的宏大叙事。而岸边生长的苍耳,则象征着诗歌与文化,是‘岸上的生命痕迹’,是细腻的诗性表达。”他深情朗诵了32年前的旧作《大河侧畔的倾听》——文中关于黄河下游风与水的细腻描摹,竟与今日上游的景致奇妙契合,仿佛文学自身完成了跨越时空的闭环印证。“我们今天汇聚于此,正是‘为诗续命’,以文学的微光守护着这条大河的灵性,续写这岸上的生命诗章。”
凝望着眼前容纳了远古巨兽遗迹、马家窑璀璨彩陶、炳灵寺庄严石窟,以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临夏大地,施战军感慨万千:“这里蕴藏着文学艺术的无尽宝藏。那些千万年前的庞大生命,塑造了此地人民内心的广阔格局与祥和气质。黄河在此沉淀其性格,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一份让心灵沉静、得以创造的力量。”施战军认为,临夏这片土地,正是文学艺术可以汲取无限生机的“发源地”与“共同体”。

活动尾声,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以诗意的语言呼应了施战军的洞见:“黄河是一部伟大的地理之书、自然之书,更是一部浩瀚的文化之书,此刻正铺展在临夏大地。”

风吹大地,文学无疆。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们,带着黄河上游的山水馈赠与古老文明的深沉滋养,行囊满满。他们笔下的新篇,注定将为这部永恒的“黄河之书”,添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璀璨一页——如同那生生不息的苍耳,在文明的大河畔,继续生长,永远“为诗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