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耀:从“橄榄绿”到“火焰蓝” 初心不改使命不怠
临夏融媒记者 刘刚林 通讯员 马天宙 武李博
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中,总有人如星辰闪耀,以无畏之姿逆流而行——他们既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永葆军人本色的“最美逆行者”。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车耀,正是将军人品格融入救援事业的典范。从“橄榄绿”到“火焰蓝”,变的是制服色彩,不变的是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果敢;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他始终用忠诚与担当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13年,车耀以“招考入警大学生”身份穿上“橄榄绿”,成为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的一员。2018年,集体转制的号角吹响,他脱下戎装换上“火焰蓝”,又成为国家消防救援队的一员。“称谓从‘武警官兵’变成‘消防救援人员’,制服从‘橄榄绿’换成‘火焰蓝’,但肩上的担子一点没轻。”车耀坚定地说,“那不是结束,是我5年消防生涯的延续。”从白银支队特勤中队指导员、到康乐县大队教导员、再到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车耀职位在变,责任在叠加,但是保持冲锋的姿态始终没变,每次警铃响起他始终是第一个登车的。他把积累的实战经验、纪律作风毫无保留地融入新岗位,在烈火浓烟中当“尖刀”,在灾害现场做“先锋”。在训练场上,车耀带领队员以永不言弃的信念淬炼尖兵本色。他们将绳索攀爬视作突破极限的“试炼场”,每一次向上攀爬都是对体能与意志的双重挑战。当发现队员的动作慢了1秒时,车耀便立刻上前示范。他深知,日常训练中这“关键一秒”的追求,正是火场救援成功的基石。“大队长在训练时特别严格,实战指挥能力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复杂火场中决策果断,有效处置了一次次险情。”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马仲华说。多年来,车耀带队参与夏河县山洪泥石流、积石山6.2级地震等350余起急难险重任务,抢救疏散遇险群众240余名,保护财产超5000万元。特别是在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中,他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沿,带领队伍搜救出7名被困人员。“救援结束后,我们连续33小时搭建帐篷,成功安置群众2000余人。”车耀说。在一次次以身作则完成任务的同时,车耀也时刻告诫自己,消防救援任务十分紧急,如果基础不牢,就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于是,他从严管理,狠抓队伍作风纪律和日常养成,经过几年的探索磨合,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树立了良好的队风和战斗作风,实战能力更是节节攀升。“车队长结合辖区火灾风险特点,制定科学的防火监督检查计划,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和关键时段的检查方向。带头遵守消防执法程序,确保检查记录、隐患认定、整改要求等环节合法合规,避免执法漏洞。对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敢于较真碰硬,在工作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式,有效提升了防火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检查员康瑞明说。“水火无情,我们逆火前行。”车耀的话语掷地有声,“从穿‘橄榄绿’那天起,‘为人民服务’就刻进了骨子里。现在穿‘火焰蓝’,不过是换个战场践行誓言。”在车耀的带领下,广河县消防救援大队先后被授予“全省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大队”“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执勤训练工作先进大队”“临夏州文明单位”“临夏州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嘉奖2次,多次被评为省、州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等。如今,车耀仍坚持每天带队训练,每月深入辖区排查隐患,每次警情都第一个登车出发。他用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在应急救援的新战场上,续写着一名守护者的忠诚与荣光。
孟庆龙:退役不褪色 “兵心”暖乡邻
临夏融媒记者 赵淑娴
从军营到社区,从保家卫国到服务乡邻,东乡县河滩镇苏孟社区党支部书记孟庆龙始终带着军人的热血与担当,在基层一线书写着“退役不褪色”的动人篇章。2000年12月,孟庆龙应征入伍,在兰州军区的5年军旅生涯中,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屡获佳绩:参加军区大比武斩获第二名,获评“技术能手”,三次荣获“优秀士兵”“优秀班长”等称号,2005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军营的磨砺,让“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退伍后,孟庆龙先后在长庆油田、电厂打拼,部队锤炼的纪律性和专注力让他干一行精一行。但在孟庆龙的心里却一直想着能为家乡做点实事,2021年6月,在社区党员的推荐下,他接过苏孟社区党支部书记的重担。“穿上军装时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就该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孟庆龙坦言,起初虽有忐忑,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让他坚定前行,“村里修路、解决灌溉难题、帮乡亲们找致富门路,只要能让村里越来越好,我这‘老兵’就没白干!”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孟庆龙把部队的作风带到了基层工作中。他深入钻研乡村振兴政策法规和惠农知识,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摸清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坚定了履职尽责的决心。苏孟社区共有11个组、3200多人口,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基础设施改善等任务繁重。面对这些重任,孟庆龙带领村“两委”班子一头扎进工作一线:完成334户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住得更安心;铺设12公里U型槽,有效改善灌溉条件,解决了农作物“喝水难”的问题;积极参与道路硬化、水利修缮等工程……在施工现场,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带动乡亲们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孟庆龙结合当地资源发起成立种植合作社,引导村民种植有机蔬菜、优质水果,通过网络平台拓宽销路;想方设法引进资金、技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农家乐,为社区经济注入新活力。对于贫困户,他结对帮扶、精准施策,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和低保,用真情实感温暖每一户困难家庭。“军装脱了,但军人的本色不能褪。”这是孟庆龙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社区矛盾纠纷,他第一时间调解,用公正赢得信任。闲暇时,他走访慰问老党员、孤寡老人,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用军旅故事和先烈事迹激励年轻一代。孟庆龙的坚守,是东乡县广大退役军人服务基层、奉献家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聚焦精准服务,通过“送政策上门”“搭成长平台”“聚情感纽带”,着力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搭建舞台。仅去年就帮助89名退役军人实现稳定就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祁发奋表示:“全县1200多名退役军人,是奉献国防的宝贵财富,更是基层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将持续用心用情服务,激发他们的潜能,支持他们在建设家乡的新征程上继续发光发热。”
张隆:用热血续写忠诚
临夏融媒记者 刘刚林
“谢谢尕张哥,这次多亏你帮忙”“尕张哥辛苦了,这下我们邻里的矛盾算是彻底化解了”……在永靖县刘家峡派出所辖区,说起“尕张哥”,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尕张哥”全名张隆,2016年入伍,2018年退伍,现为永靖县刘家峡派出所辅警。从军营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张隆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冲锋”的姿态,刻进了刘家峡的大街小巷。自军转入警以来,他退役不褪色、续写警营忠诚。派出所工作量大面广、琐碎繁杂,2020年,脱下军装的张隆面对千头万绪的社情和形形色色的警情,也曾感到棘手。但他没有退缩,通过虚心请教、不断摸索,对川北辖区的旅馆、餐饮、娱乐场所逐一摸排,耐心叮嘱经营者落实制度、规范经营。同时,与村委会调委会密切配合,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用心、用情、用法成功调处了一批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独居老人要定期看望、20岁青年没有工作、哪家商铺的消防器材该年检……几年来,张隆发扬在部队培养的“不怕吃苦”精神,用双脚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每家每户的情况心里都有一本账,各类大事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还与需要帮助的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主动上门聊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帮助。正因如此,群众对他也非常信任,亲切地称他“尕张哥”。“尕张哥来了,你快来给评评理。”去年夏天,辖区内1个小区的两名住户因为空调滴水吵到要动手。张隆赶到时,两人正红着眼对峙。他没急着说话,先上楼看空调外机,又下楼看墙角的水渍,然后转头笑着说:“李叔,你这空调管子往下挪几公分,用个塑料板接着,水就流不到下面窗台了。我帮你找师傅,花不了几块钱。”一个邻里矛盾就这样被张隆化解了。在一次次出警、一次次调解、一次次紧急救助中,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我很热爱这份工作,能服务辖区百姓、守护群众平安,我感到踏实和有价值,我会继续保持军人作风,做一名合格的辅警。”张隆说。2023年5月22日早上8时20分许,张隆驾车参加特警训练途中,经过县城彩虹桥附近时,工作群里突然发出彩虹桥有人落水的警情。看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只闪现一个念头:赶快救人。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湍急冰冷的黄河中,一个身穿黑衣的孩子正在挣扎下沉。来不及脱去衣物和鞋子,他纵身跃入汹涌的河水,奋力向落水者游去。抓到孩子的那一刻,张隆的心里安定了些,迅速将孩子托举向岸边游去。最终,在出警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的协力下,孩子被成功救上岸施救。看到男孩苏醒,张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张隆黄河救人的事迹被人民网等30余家媒体报道,他本人也被中央政法委评为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见义勇为勇士”。后来有人问他怕不怕,他挠挠头说:“那会儿哪顾得上怕,就想着不能让娃出事。”同年,张隆被评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换个战场我们一样拼。在部队保家卫国,在社区守护平安,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只是做了一件份内的事。”张隆说。这就是张隆,一个把忠诚刻进血脉的退役军人,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尕张哥”。正如同事们所言:“他总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忠诚和热血筑起了平安的防线。”
杨和平:返乡创业促增收
临夏融媒记者 王伟如
从特战队员的迷彩绿到田野间的泥土黄,从保家卫国的训练场到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和政县城关镇三谷村年家庄社退伍军人杨和平在故土沃野书写着“退伍不褪色”的奋斗篇章。1989年出生的杨和平,人生轨迹因一场变故转向。2004年,父亲因车祸致残,正在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就读的他毅然辍学,扛起家庭重担。次年,征兵号角吹响,他带着对军营的向往报名,凭借过硬素质入选武警北京总队一师特勤中队,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在一次400米障碍训练中,他顶着40℃高烧参训,意外撞裂髌骨,膝盖鲜血直流,却咬牙完成全程。“服从命令、必须完成任务”的信念,成为他刻进骨子里的执着。2007年退伍后,杨和平曾在北上广等地闯荡,但乡愁始终萦绕心头。2011年,他回到和政县,将目光投向家乡的土地。2018年,他发现和政县海拔适宜、光照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条件,极适合高原水果玉米种植,随即成立甘肃国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100亩土地建起种植基地。创业之路非坦途。“有次突降暴雨,工人都走了,我带着几个人冒雨把10吨玉米运出来,浑身泥泞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杨和平说,那段时间,天气稍不对劲就整夜难眠。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善品公社等多方帮扶下,基地从1100亩扩展到4200亩,辐射6个乡镇,带动1500多户村民增收,农户收入较之前翻了一番。“基地工人每天能赚100多元,打包工能拿200多元,一个生产季下来,勤快的能挣2万多元。”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杨和平觉得比在部队拿嘉奖还舒坦。致富路上,杨和平始终记得“带动乡亲”的初心。公司优先雇佣困难群众,解决600多人就业,带动群众和合作社增收180余万元,累计帮扶119户困难家庭。他热心慈善,照顾老人和残疾人,为助学、敬老活动捐款捐物累计达8.2万余元。“杨和平是我县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马进元说。如今,杨和平荣获“河州最美退役军人”称号。面对荣誉,他坦言:“这是给所有扎根家乡奋斗者的,我要带着乡亲们把水果玉米产业做优,在乡村振兴路上踩出更实的脚印。”从特战尖兵到“田秀才”,杨和平用军人的担当与坚守,在临夏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彩答卷,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滚烫的“老兵力量”。
张军耀:平凡岗哨上的军人荣光
临夏融媒记者 张姝 通讯员 司旭华
每年八一建军节,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曾身着戎装的身影。他们或许已褪去橄榄绿,却把军人的底色深深镌刻进生命——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家长里短的巷道,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岗哨”的意义。永靖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辅警张军耀,便是这光荣群体的一员。三伏天的骄阳,从清晨便释放出灼热的能量。在县城十字街口,张军耀笔挺站立,抬手、转身、示意,每一个指挥手势都如当年在部队操练时标准有力;眼神锐利地扫视着路面,脚掌在发烫的地面碾出轻微的摩擦声。这是张军耀的日常,也是他未曾改变的使命传承。自2018年成为永靖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交通辅警以来,“能吃苦、很勤快”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积石山地震发生后,他作为第一批救援应急分队的队员星夜赶赴现场,那天深夜的紧急集合哨,仿佛瞬间将他拉回了军营。震区余震不断,寒风卷着雪粒狠狠打在脸上……提及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日常执勤中,张军耀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洮黄交汇路段迎来旅游高峰,一位外地游客驾车不慎误入排水沟,他第一时间招呼同事和热心群众垫石抬车,快速帮助游客脱困;今年中考时,永靖中学考点一名考生不慎走错考场,他立即交接工作,拉响警笛护送考生赶往移民中学,确保孩子顺利应考。“这些事看着琐碎,可每件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张军耀的语气里,带着军人特有的实在与担当。从军营到警营,5年军旅生涯赋予他的,远不止挺拔的站姿和利落的动作。寒冬里站在风口执勤,他从不说冷,只因记得班长的教诲:“岗哨就是战场,冻成冰雕也得站直”;处理突发情况时,他从不推诿,因为“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早已在新兵连的第一课就刻进了骨子里。面对赞誉,张军耀总说:“我就是个普通辅警,干的都是该干的活儿。”可那些被他护送过的老人记得、那些被他调解过的司机记得、那些与他一同夜班执勤的同事们更记得。永靖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孔玉元评价他:“张军耀同志自2018年参加交警工作以来,在早晚高峰及路面执勤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真正做到了退伍不褪色。”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的“优秀辅警”奖状,被张军耀整齐地摆在抽屉里。这是与部队里截然不同的荣誉,却映照着同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我很热爱这份工作,能够守护辖区居民的出行平安,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价值。我会继续做一名合格的交警。”张军耀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平凡岗哨上坚守者的赤诚初心。
当八月的晨光再次照亮大地,我们又一次深情回望那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在和平年代里默默守护的人民军队。在那庄严队列之后,是千千万万虽卸下戎装,却始终未曾褪去军人本色的退役军人们。
告别熟悉的军营,他们从未放下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军装虽换,本色不改;岗位不同,担当如一。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他们是埋头苦干的领头雁;在抢险救灾的急难险重前,他们是逆向冲锋的先锋队……征程万里、初心如磐,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其他战线工作,他们将“人民子弟兵”的滚烫印记,深深烙在临夏每一寸守护的热土之上。
这永不褪色的忠诚,是熔铸于灵魂的印记,是融入血脉的誓言。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里,他们是攻坚克难的突击手,以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离军不离党的铿锵誓言,续写着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