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作为人体的“总指挥部”,每分每秒都在指挥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而大脑里的血管就是复杂的、纵横交错的桥梁和纽带,是人体的“交通要道”,一旦出现堵塞或破裂,就可能会引发中风、脑出血等严重问题。而全脑血管造影就像一台“摄像机”,能清晰地拍出人类大脑的血管,直接播放“动态电影片段”为医生提供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 那么,什么是全脑血管造影术呢?它又有哪些奇妙之处呢?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X线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详细了解脑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它通过将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或椎动脉,经过对血管的连续造影,使得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得以显现,更好更直观的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脑血管造影的适应症很广泛,包括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及诊断、脑血管畸形的发现、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眩晕患者的检查,以及经颈部血管彩超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考虑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因此它被视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出现哪些症状要做这项检查呢?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全脑血管造影:突发头痛、头晕、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等疑似中风症状。需要明确脑血管是否有堵塞或出血,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等病变,需进一步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如手术、介入治疗)提供依据。头部外伤后怀疑脑血管损伤,或其他检查发现异常,但无法明确诊断时也需要做这项检查。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吗?
这项检查在临床上已成熟广泛应用,微创且安全性高。少数人可能出现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医生会在检查前做好评估,术中密切监测,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脑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的桡动脉)穿刺,将一根细细的导管通过血管通道缓慢送入颈部血管入口。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疼痛,仅在穿刺时感到轻微酸胀,导管到位后医生会注入含碘的造影剂,同时启动X线设备拍摄,造影剂随血流流经脑血管时,能在影像上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速度,就像给血管“拍电影”一样,整个过程患者没有过多的不适且全程处于清醒状态。
临床上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前需做什么?
需要完善血常规、血生化、血凝以及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CT等相应的检查工作,以确保安全。然而,脑血管造影检查也存在相对的风险,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麻醉剂或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血肿、感染、血管损伤及动脉血栓形成、脑出血等,但只要好好配合,加上医生丰富的经验,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会降到最低。
造影检查过程是怎样的?
局部麻醉(穿刺点通常在大腿根部或手腕),插入细软导管,引导至脑部血管。注射造影剂可能短暂感到发热或口中有金属味。
检查前一天需要配合做好以下相关事项:
1.护理人员会在患者穿刺区域清洁备皮,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划破皮肤。
2.患者需要准备宽松衣服,去掉金属首饰、手表、假牙。
3.检查前,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使用接便器的方法,及床上主动翻身、活动双下肢及踝泵肌肉收缩锻炼方法。
4.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5.检查前一日正常饮食,检查前2小时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半流质饮食,可以避免低血糖发生。
检查后何时饮食?
做完脑血管检查后2小时,如无恶心及其他不适,可适量进清淡饮食,多饮水;检查后4小时饮水量约1500ml,24小时饮水大于2000ml,每小时200-300ml温水,大量饮水的目的是促进造影剂从体内排出。
检查后穿刺点的观察有哪些?
1.股动脉穿刺后在介入室按压穿刺部位30分钟,到病房继续用手按压30分钟,盐袋加压6-8小时,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伤口及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等。询问患者肢体末端是否有麻木、疼痛、发冷、发白等异常情况,防止发生包扎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2.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小时,12小时后穿刺肢体可平移活动,轴线翻身角度小于30°,患者卧床24小时后方可下床活动,穿刺部位采用纱布和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请勿随意将敷料取开。
检查后体位活动与注意事项:
1.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不可屈曲,制动12小时,12小时后可行侧卧位,翻身时,需用手按压穿刺部位,侧卧位角度<30°。
2.咳嗽、排便时须用手紧压穿刺部位,避免腹压增加,防止穿刺区出血。
3.两小时后按摩穿刺肢体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做主动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4.关注患者排尿情况,避免发生尿潴留。
5.观察身体反应:少数人可能对造影剂过敏,出现皮疹、恶心等,通常会很快;若出现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等,需立即告知医生护士。
总体来说,全脑血管造影就像一个“脑血摄像侦探”,能精准捕捉血管的细微变化,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可靠的信息。如果医生建议做这项检查,不必过度紧张、焦虑,了解清楚过程和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即可。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和政县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 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