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通讯员 张佛慈
巴谢河畔,青山叠翠间,东乡县五家乡卡家村的170座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黄墙红瓦的安置房错落有致,新鲜的高原夏菜正搭乘货车奔向全国各地市场。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欣欣向荣,卡家村在党旗引领下,奏响了产业富民、治理有效、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幸福三重奏”。
奏响富民协奏曲,让钱袋子鼓起来
“土地流转有租金,大棚务工拿工资,养殖分红增收入,三份收入让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绿意盎然的蔬菜种植大棚前,村民马福明笑着算起增收账。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他转身成为“产业工人”,年收入超3万元,比过去自己种地翻了好几番。
2023年,卡家村党支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139亩建成170座大棚,发展芹菜、红笋、西蓝花等10多种高原夏菜特色种植,带动5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如今,大棚蔬菜年产量达160万斤,年增收超100万元。与此同时,村里利用县上政策红利发展养殖产业,目前牛存栏118头、羊存栏1586只、鸡存栏1.25万只,年收入达30多万元,多元产业让群众增收渠道越拓越宽。
谱写治理新风尚,让村风民风淳起来
“邻里纠纷少了,孝老爱亲多了,村规民约不仅写在墙上,更深深记在大家心里。”包村干部马咏勤道出了卡家村的乡风之变。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民知情大会”“板凳会”等接地气的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村里还组织公益岗位人员定期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如今的卡家村,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氛围日益浓厚。
“马书记三天两头往家里跑,帮我们申请低保、联系工作,比亲人还亲!”低保户马国海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今年,村“两委”优化“网格化”服务机制,25名党员包联到户,定期走访三类户、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动态监测12户三类户,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保障34户199人基本生活。针对无劳动力家庭,通过协调公益岗位、落实产业分红等方式,确保帮扶“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绘就安居新画卷,让居住环境美起来
“没有政府帮忙,我们哪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新房子!”站在刚装修好的新居前,村民朱色飞难掩激动。这位经历丧子之痛的老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不仅申请到低保和临时救助,村里还多方争取项目资金,联系施工队重建房屋,村干部全程盯进度、解难题,让老人对未来生活重燃信心。
2023年,卡家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57户村民告别危房,搬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安置点。村里同步推进88户厨房改造、123户大门翻新,完成旱厕改造、庭院硬化和小花坛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旧村落变成了宜居新家园。
当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沉在网格中、服务暖在心坎里,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卡家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发展、难题破解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把“为村民服务”落到美化人居环境、拓展产业的实事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乡村治理、美化人居环境,把产业做大做强。还要带着大伙继续‘闯’,让我们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对于未来,卡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兰梅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