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6日
高温天气别大意 防护要点请牢记
时间:2025-07-22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赵好飞

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近期,全国范围内高温来袭,我州气温也持续攀升,部分乡镇最高气温达37℃以上。高温天气不仅带来体感上的不适,更潜藏诸多健康风险。针对高温天气下的健康防护、中暑预防及应急处理等问题,记者专访了临夏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明明,为大家提供专业指导。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威胁及防护措施

张明明介绍,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会承受巨大压力。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蒸发带走热量,维持核心体温稳定。但当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积聚,就容易引发中暑等热相关疾病。中暑症状从轻到重依次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头晕头痛、体温升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危及生命。

针对高温天气对健康产生的威胁,按照不同人群制定了防护方案。

老年人:建议减少正午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直吹头部、关节等部位。饮食上多吃易消化的流食,少量多次饮水(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高糖、酒精和浓茶。

婴幼儿:婴幼儿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且无法自主表达不适。家长应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带孩子外出,外出时选择透气的棉质衣物,配备遮阳帽和防晒伞。及时更换汗湿衣服,用温水擦浴降温,保持皮肤干爽。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时穿着浅色、透气、宽松的衣服,随身携带水壶及时补水,工作间隙要及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出现头晕、心慌、体温过高等症状时立即停止工作进行休息,若情况没有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寻求帮助、及时就医。

慢性病患者:高温出汗易致血液黏稠,诱发心梗、脑梗,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要防止脱水导致的血糖升高,定期监测血糖变化;冠心病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及时就医。

通用急救原则(所有人适用):若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迅速将中暑者转移到阴凉和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其衣物,以利于散热。然后,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中暑者的额头、颈部、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帮助降低体温。若中暑者意识清醒,可让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昏迷者勿强行喂水。重症中暑患者,如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在进行现场初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家庭防暑物资与应急处理

张明明建议在高温天气下,家庭应储备藿香正气水(软胶囊)、十滴水、口服补液盐等内服药物,外用药物可备风油精、清凉油等。药物需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暴晒。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热痉挛常发生在大量出汗后,表现为肌肉突然痉挛、疼痛,多见于腿部和腹部肌肉。出现热痉挛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轻轻按摩痉挛的肌肉,一般数分钟后即可缓解。

热衰竭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脉搏加快等。遇到热衰竭患者,应迅速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让患者饮用淡盐水,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送往医院。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热相关疾病,表现为高热(体温超过40℃)、无汗、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剧烈运动及长时间户外作业易引发。”张明明特别提醒,热射病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冰水擦拭身体、将患者浸泡在冰水中(注意头部和颈部保暖),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主动预防远比事后救治更重要。”张明明建议,当预报气温超过35℃时,应减少户外活动、保持规律作息、食以“温凉、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高温天气给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只要提高防暑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就能安全度过这段炎热时期。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