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李老师,您看这马铃薯茎秆有点弯,是不是缺啥肥?”“侯老师,大棚里的黄瓜叶子卷边,咋治啊?”……7月20日,渭源县五竹镇千亩马铃薯良繁基地里,农户们围着几位戴草帽的“特殊客人”问个不停。这场热闹的“田间问诊”,正是甘肃省农科院“农科专家陇上行”科技服务活动的一幕——来自各个领域的农业专家,此刻正蹲在田埂上,把“论文”写进渭源的土地上。
“农科专家陇上行”走进渭源。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大家看,马铃薯绿色栽培要注意控旺,并不是长得越高产量就越高……”在渭源县专题培训会上,省农科院马铃薯所李掌研究员拿起一株马铃薯苗,手把手教大家辨别苗子的生长状态。此时会场早已座无虚席,台下80多位农技员、种植大户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知识要点。当天,省农科院蔬菜所侯栋、中药材所王国祥等专家也分别围绕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等内容展开讲解,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听众频频点头——“绿色栽培关键在‘控旺’,不是苗越高产越高,就像咱养娃,壮实比蹿个儿重要。”700本培训教材被一扫而空,交流互动场景热烈而真切。
专题培训会现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田间指导更“解渴”。培训一结束,专家团队便马不停蹄奔赴渭源县路园镇蔬菜基地、五竹镇马铃薯良繁基地,钻进大棚查看蔬菜长势,蹲在田埂分析土壤情况。“您这大棚通风差了点,湿度一高容易烂果”“马铃薯种薯要浅埋,利于块茎膨大”……一句句实在话、一个个好点子,让种植户们茅塞顿开。
渭源,这座因渭河源头得名的县城,早已因“药薯飘香”闻名——既是“中国党参之乡”,也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当地循着“南薯北药、薯药强县”的路子,打造全国道地中药材和马铃薯育种基地,田埂上的药香与薯花,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种植户们总有“甜蜜的烦恼”:党参亩产总差一口气,马铃薯种薯偶尔会“生病”,想搞大棚蔬菜又怕技术跟不上,“想种好”的热情常遇“不会种”的难题。
“种了十几年马铃薯,以前凭老经验种,产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五竹镇马铃薯种植大户李向东指着地里的苗说,这次李掌研究员不仅帮他找到了“病因”——土壤酸碱度失衡,还现场开了“药方”:“每亩撒50斤草木灰,一周后保准见效。”如今看着苗秆直挺挺的,李向东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他说,头回知道膨大期补钾这么重要!测土配方这法子靠谱,回去就按专家指导的方案调整施肥。
专家在田间地头进行培训。
不少种植户都收到了专家留下的联系方式,“专家来了,咱心里就有底了!”渭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这次活动与当地“三送三联三促进”活动一拍即合,“送科技、联农户”正是眼下产业发展最需要的,“要培养出咱自己的‘土专家’,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
作为省农科院科技兴农的品牌项目,“农科专家陇上行”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走过全省多个县区:10余次大型活动、15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1100余人次接受培训……一个个数字背后,是科技与土地的深情相拥。“专家讲的中药材忌氯、重有机肥太关键了!有机肥替减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有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结合现场观摩让我心里有了标杆。”正如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曹小燕所说,“以前听专家讲课得去县城,现在他们直接到咱地头,连锄头怎么握更省力都教,这才是真帮咱致富!”
农科专家查看农户蔬菜长势情况。
此次走进渭源,专家们不仅带来技术,更带着“双向奔赴”的诚意。“我们要把田里的问题带回去研究,把成熟的成果送回来应用。”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处负责人田斌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渭源薯药特色产业,让科技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让更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
如今,渭源的田埂上,科技的种子已悄然种下。丰收的希望在每一寸土地里生根发芽,待到药香薯甜满田畴时,定会飘着科技赋能的别样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