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专家扎根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接力式帮扶,为医院注入学科建设新动能;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本地人才队伍从“薄弱”迈向“成长”……自甘肃省中医医院对东乡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定点帮扶以来,这座新建医院在投入运行的一年间,实现了从硬件建成到高效运转的跨越,让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
东乡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诞生,源于解决沿洮河经济带搬迁群众“看病远、就医难”的迫切需求。作为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机构,该院设置床位300张,配备核磁、CT、DSA等先进医疗设备,开设临床、中西医结合、中医、口腔、护理、检验、影像及康复等全链条科室,现有职工276名(含省中医医院选派21名、州派12名、本地243名)。
2024年7月,该院正式运行,并与省中医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帮扶协议。省中医医院选派了首批14名管理、运营、专家团队正式入驻;今年4月,第二批7名专家到位,帮扶力量进一步充实。帮扶团队系统梳理医院管理流程,健全医疗质量、护理安全、院感管理等20余项核心制度,推动运营从“经验主导”向“制度引领”升级,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同时,立足中医特色优势,推动基础诊疗业务同步发展,成功申报“两专科一中心”省级项目,实现了学科能力从“基础”向“特色”跨越。
省中医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亮是首批帮扶专家之一。在帮扶的日子里,他不仅带动科室开展胆囊、阑尾、疝气、甲状腺、乳腺等疾病的手术与治疗,用精湛医术赢得群众交口称赞;更着力推动业务与科研培训——既引入更多省级专家来院指导,又积极送医护人员“走出去”进修,还组织团队为乡镇医护开展教学指导、为群众义诊,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家住达板镇拱北滩村的马小军(化名),正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直接受益者。6月23日下午,他因急性阑尾炎被紧急送医,需立即手术。“听说要开刀时我特别紧张,但一听是省上的李医生主刀,心立马落了地。”马小军感慨道,“以前动这类手术得跑州上、兰州,现在家门口就能治好,太方便了!”术后不到24小时,他已能坐在整洁的病床上自如交流。
翻阅医院人才档案,一组数据见证成长:一年间,本地医护人员临床操作规范率从65%跃升至92%。这背后,是“三维立体”培养体系的支撑——“专家一对一带教”累计培育骨干52人次,“分批进修学习”已选派30人赴省中医医院深造(8人正在跟岗),“分层级培训”开展讲座46场、实操演练32次,医院急诊急救、手术配合等核心能力显著增强。
首例胫骨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实施,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腹腔镜经腹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胃底折叠术顺利开展……一例例高难度手术的突破,既是医疗帮扶的硕果,更让众多患者免于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水平的救治。
“管理效能从‘粗放’到‘规范’、学科能力从‘基础’到‘特色’、人才队伍从‘薄弱’到‘成长’,这是医院一年来的‘三大转变’。”东乡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马应峰总结道。他介绍,帮扶团队以“主人翁”姿态深度参与建设,一年来医院门诊量达5.5万人次,住院6980余多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10多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意义,为提升我院水平、改善百姓福祉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变身”基层医院的骨干力量,当本土医护成长为“带不走的团队”,优质医疗资源便完成了从“下沉”到“融合”的质变。如同洮河水滋养两岸,这份持续的帮扶正为东乡县基层医疗生态注入持久生命力,让健康福祉真正扎根在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