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刘刚林
七月的东乡骄阳似火。
7月14日,在东乡县龙泉镇何汪村的藜麦田里,成片的植株正值花期,微风拂过,绿浪翻涌。一场以“数智赋能·藜麦振兴”为主题的技术交流活动正在这里开展。省农业科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齐聚田间,共同研讨藜麦杂交育种技术,示范数智空防技术在低升糖(GI)藜麦种植生产中的高效运用。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伟博士团队带来的杂交育种技术,为东乡藜麦品种改良开创了新局面。烈日下,孙伟手持镊子,仔细观察藜麦的花蕊形态,一边进行异花授粉,一边与省农科院研究员、省藜麦种植行业协会会长杨发荣团队交流。“东乡拥有优质种质资源,希望借助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藜麦新品种。”孙伟说。
藜麦,这种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粮食作物,因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与东乡黄土高原的高海拔、冷凉气候、贫瘠碱性土壤高度适配。自2016年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藜麦团队首次引种试种成功后,东乡县藜麦产业不断发展。
“要使藜麦成为‘致富麦’,良种是关键。”杨发荣团队已成功构建起一套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南繁北育”模式,进一步加速品种迭代,成功培育出包括白藜、黑藜、红藜及观赏品种在内的7个优质品种。
此次鲁甘专家携手,是东西部科技协作的生动体现,将更好地推动东乡县藜麦产业发展。“过去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若杂交育种取得成功,相当于为藜麦安装了‘加速器’。”杨发荣坦言,这将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突破,能够加速优良性状聚合,有助于培育更高产、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目前,省农科院已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师范大学,围绕藜麦高效生产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东部先进技术在东乡落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田间地头、惠及农户。近年来,省农科院藜麦团队为东乡县量身定制陇藜系列品种绿色高效种植生产体系,不仅每年都有适宜的优良藜麦品种在东乡推广种植,而且顶凌覆膜栽培技术、种子包衣丸粒化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及数智空防技术也在当地广泛集成应用,藜麦产量逐步提升。
去年,东乡县藜麦平均亩产量约300斤。今年,该县13个乡镇共种植藜麦1.02万亩,覆盖董岭、龙泉、大树等11个乡镇,惠及38个村、3500多户农户。“为推动东乡藜麦提质增效,省农科院藜麦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从种植规划到日常管理进行全链条保障。”东乡县农技中心主任马明才指着远方层叠的梯田表示,群众种植藜麦所需的种子、地膜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均由中石化提供,收割后再由中石化统一收购,“零成本种植和订单交售的模式让大家没了后顾之忧。”
田间,杨发荣与孙伟为新配组合的藜麦系上标识牌。这些带有科技协作印记的植株,正悄然承载起东乡县藜麦产业的美好期望,待到成熟时节,它们将化为山川间一片片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