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郭慧霞
临夏亿农鲜花港的智能温室里,紫斑牡丹的嫩枝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腰肢,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牟波穿着沾着些许泥土的工装,手持记录本穿梭在花丛间。指尖轻触叶片的瞬间,他便能判断出植株的健康状态。这位从成都远道而来的农业专家,已在临夏扎根近七载,将牡丹从庭院里的观赏植物,培育成富民兴乡的产业。2025年,他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这是对他数年耕耘的最佳注解。
2019年,带着20年玫瑰种植技术研发经验,牟波应百益集团之邀来到临夏。初到黄土高原,他便被这里的自然禀赋震撼:“年光照是成都的3倍,病虫害少到几乎不用打药,加上政府的农业电价补贴,温室成本比南方低一半。”专业的敏锐度让他发现,这片土地不仅适合鲜切玫瑰生长,更藏着一座紫斑牡丹的“基因宝库”。
2021年,牟波全职投入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牡丹产业链研发。他带领团队走访农户、采集样本,发现临夏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但产业仍停留在传统观赏阶段。“紫斑牡丹耐寒抗旱、花香浓郁,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开发和市场化应用。”牟波说,“我们要让牡丹不仅是‘花’,更要成为富民产业。”
公司展厅里摆放着紫斑牡丹花酱、花蕊茶、精油等产品,都是牟波和团队近年来的研发成果。为了夯实产业基础,他推动建立了“临夏紫斑牡丹基因库”,收集476份种质资源,并利用分子技术为282个品种建立“分子身份证”,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奠定基础。
“来到临夏后,我和团队围绕着牡丹产业链的开发工作,建立了一个临夏的紫斑牡丹资源谱,收集了近500个品种,然后围绕这500个品种,我们筛选出了适合当地产业化发展的品种,同时配套育苗、栽培以及后续的深加工技术,对牡丹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现在已经研发出的5个基础产品以及近20个衍生产品都已经投向了市场,这些举措极大地延展了临夏牡丹的一个产业链,带动临夏花农增收。根据今年牡丹花的收购情况,能够带动每亩牡丹花田增加2000元的经济收入。”牟波说。
“牡丹全身都是宝,但过去利用率太低。”牟波介绍,团队耗时两年完成紫斑牡丹花可食用性安全评价,并开发出花酱、鲜花饼、精油等5款产品,其中牡丹花酱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这些产品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甘肃省新产品”,成为临夏特色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育苗技术上,牟波突破传统嫁接方式,研发扦插育苗技术,将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效率提高5倍。2023年,他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筛选出28个适合不同产业需求的紫斑牡丹品种,其中7个已申报国家级良种。“我们的目标是把临夏牡丹从地方名品升级为国字号良种。”牟波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团队会继续研发更适合市场的牡丹新品种,另外还将继续深耕牡丹的花瓣、叶芽这几个门类,然后去开发出市场前景更为广阔、消费者更为喜爱的紫斑牡丹产品,我们将和临夏的牡丹从业者一起把牡丹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劳模,牟波深知“独木难成林”。近年来,他深入我州各县,为花农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让种植户、加工者掌握更为实用的生产技术。
尽管家人远在成都,牟波却把临夏当成了第二故乡。“牟波同志作为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尤其在牡丹全产业链端的坚守与付出,充分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探索求真和协作奉献精神,希望这种正能量能够持续传递,以劳模榜样力量带动和激励更多人立足岗位建功。”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林说。
从基因库到生产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牟波用数年光阴编织出一张牡丹产业链网。当清晨的阳光穿过温室玻璃,那些曾在庭院角落默默绽放的牡丹,正以花酱的香甜、精油的芬芳,在更广阔的市场里绽放出临夏特色产业的别样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