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玉兴
俗语说“牙疼不是病”,这反映了部分群众对口腔健康的轻视。事实上,口腔疾病不仅带来无法进食的痛苦,还可能引发甚至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和妊娠异常等全身性疾病。为此,近日记者采访了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支援的济南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鞠博,为大家科普口腔健康知识。
鞠博说,常见的口腔问题包括牙体牙髓病、儿童龋齿、牙周病、智齿冠周炎等。儿童时期是口腔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需格外重视——
母乳喂养期:保持正确的哺乳姿势。萌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应使用指套牙刷或纱布帮助清洁牙齿,并避免婴幼儿咬手指、吐舌、喝夜奶等不良习惯。
换牙期:密切关注乳牙滞留、恒牙萌出异常、龋病等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窝沟封闭和涂氟,有效降低龋齿风险。
针对“乳牙蛀牙无需治疗”的错误观点,鞠博说,儿童乳牙龋齿绝不能“放任自流”!拖延治疗不仅带来剧烈疼痛和感染风险,还会“连累”恒牙胚发育,导致恒牙畸形、咬合错乱,甚至影响颌面部正常发育。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龋齿,务必尽早干预,守护孩子口腔乃至全身健康。
同时,鞠博对牙周病有着深入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深知牙周病对口腔健康的严重影响,在治疗中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
“儿童要关注,老年人同样不能忽视!”鞠博说,牙齿缺失,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口福”丧失,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牙周病和龋齿是导致老年失牙的两大元凶,其中牙周病堪称“牙齿松动的头号杀手”,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破坏,最终牙齿脱落。
针对老年人口腔问题,鞠博建议——
坚持有效刷牙(每日至少两次)、坚持用牙缝刷清洁牙缝、坚持1至2年做一次专业洁牙(洗牙)。
防治龋齿特别注意:控制糖分摄入、使用含氟牙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氟漱口水或接受专业涂氟。
科学修复缺牙: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活动义齿、固定桥或种植牙等方式。他纠正了“牙掉了镶上就行”的误区:长期缺牙不仅影响咀嚼,还会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引发更多问题,建议缺牙后3-6个月内及时修复。
口腔疾病不仅侵蚀健康,还会带来心理负担。“我的目标是让更多患者重展自信笑容。”鞠博说,其所在科室诊疗范围全面,涵盖口腔颌面外科、种植、正畸、修复、内科(牙体牙髓、牙周、儿童口腔等)各领域——
口腔正畸:个性化矫治各类“歪牙”“地包天”。
口腔修复:主攻缺牙修复,重塑完整牙列,恢复咀嚼与美观。
口腔内科:精研高难度根管治疗,尤其擅长处理院外治疗失败、根管阻塞等疑难杂症。
针对高龄患者缺牙修复方式的选择,鞠博强调需综合考虑全身健康状况、口腔条件、耐受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经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
活动义齿:适应症广,价格相对低廉,适合多牙缺失或骨量不足者;要求患者自理能力好,能自行取戴,口腔黏膜耐受性良好。
固定桥(如烤瓷牙):适用于缺牙少且邻牙健康者,需磨改邻牙。多数情况下不适合高龄患者,尤其邻牙已有缺损或牙根明显暴露时。
种植牙:避免磨损邻牙,长期效果稳定;但需评估手术耐受性、骨量及骨密度(骨质疏松者需特别评估),且无严重全身禁忌症(如服用抗凝药需协调用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需控制稳定)。
建议高龄患者在专业口腔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意愿及家庭支持进行决策。
针对患者对口腔治疗的恐惧心理,鞠博表示理解并给出对策:这种恐惧常源于对治疗过程的不了解或既往不愉快的疼痛经历。医生会在治疗前充分沟通,解释步骤、注意事项及可能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并给予安抚关怀;治疗中尽量采用舒适化手段减轻痛苦和焦虑。
鞠博建议日常进行自我观察:刷牙出血、牙齿松动、持续口臭都是预警信号,需及时就医。“口腔健康是动态过程,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存在隐患(如初期牙周炎)”,应通过每年1-2次定期检查和科学护理来维护。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鞠博呼吁大家重视口腔健康,养成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及时就医。从龋齿成因到牙周炎危害,每一知识都关乎口腔健康。牙齿是终身伴侣,日常刷牙、定期检查是守护它们的关键。关注牙齿健康,就是为幸福生活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