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袖筒里的买卖 ——记临夏商品交易中介人牙行
时间:2025-07-15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马廉朴

c7e457f3-b374-4458-b515-0126fc98b06f.jpg.jpg

●马廉朴

6月25日,在临夏县尹集镇牲畜交易市场中,一名胸前挂着经纪人牌的男子用目光注视着一头牛,然后用衣服遮住手,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停捏着,口中说:“这个的这个”,几分钟后他从买家手中拿过一张百元人民币,递给卖家,大声说道:“4700”,买卖双方均口中说着:“不成、不成”。但经过经纪人向买卖双方从中说和,一头牛的交易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这种职业在临夏有上千年历史,这种商品交易经纪人称为牙行。

伴随茶马互市兴隆的职业——牙行

牙行,也叫牙客,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市场上的商业中介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呼,在西周时称为“质人”,汉代称驵(zǎng,好马,壮马)、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以后称为“牙行”。

临夏自古以来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极其活跃,享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东有温州 西有河州”的美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韩集牲畜市场

韩集农贸市场(1933年秋) [美]霍顿 摄

临夏牙行职业的兴隆发展与茶马互市密不可分。早在唐代,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的临夏地区成为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的交界地带,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就是沿着古丝绸之路南道经临洮、河州,过风林关,从炳灵寺附近的“天下第一桥”渡过黄河进入吐蕃境内。内地的茶叶沿着唐蕃古道进入青藏高原藏族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

宋神宗熙宁年间,中央政府正式与藏区建立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宋朝时在河州设置茶马司。茶马司设立以后,朝廷用茶叶换了许多战马。《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河州茶马司市马用茶58892斤、牛98头,得马2050匹。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西北纳马番族颁行金牌信符制,计河州卫、必里卫、七站吐蕃29族,发金牌21面,纳马7705匹。”

明代是西北地区茶马互市空前繁荣时期,茶马互市上升为控扼蕃夷、安邦保国的国策。为保证茶马互市有序进行,在洪武年间实行金牌制度:制金牌信符,命曹国公杨景隆赉入番,与诸蕃要约,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斩”。

当时的河州茶马司管理着同藏族等诸多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在河州又设了专供多民族商人居住的“番厂”。清康熙年《河州志》载:“番厂,城西一里,明时有大门、二门、正厅、厢房,御史盛汝谦、知州苏志皋创修。自建茶马司以来,诸番悉假居民舍,识者忧焉。国朝初,诸番往来,尽居沙楞歇家[歇家,明清以来对旅社、客店的称呼。]”从以上记载看来,因为生活习俗不同,番人(藏族人)与汉族人不宜同住。在明朝时,历经好几任官吏经营,才建成了专门供藏族人住宿的番厂,相当于当今旅社、宾馆。河州番厂有房屋一百二十多间,分前后两院,可见规模很大,说明当时来河州经营马匹、茶叶贸易的少数民族很多。但是,到清代初,番厂失修,前来河州交易的少数民族商人“尽居沙楞歇家”,多有不便,于是又维修了明代番厂,专供少数民族商人居住。现在位于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沙楞街一带就是番厂所在地。

当时,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客商均住在八坊十三巷边上,由于交易双方语言不同,行情不熟,牙行便成为沟通交易的中介人。当时牙行人数众多、生意兴隆。这可从以下文献中记载的“牙税”(向牙行征收的税)中看出。

据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王全臣所撰的《河州志》记载,河州年收牙税33.62两。另据民国黄陶庵总纂的《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牙税归县署经收,共牙行19家,科则不等,民国十四年(1925)收牙税32.49元。道光三年至咸丰三年(1832—1852年),有牙帖(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持帖经营的牙人不许跨市集、跨品种经营)33张,每张课税不一,年收牙税48.15两。民国三年(1914),《甘肃省牙帖章程》实行,导河县(今临夏)牙帖捐银,分长短期两种,长期20年,捐银80元;短期一年,捐银6元。另有牙帖年税分上、中、下三种,上等12元、中等8元,下等4元。时城关牲畜交易牙行4人。

捏手作价的交易智慧——袖里乾坤

曾经有人为牙行写过这样的打油诗:“袖里吞金妙如仙,灵指一动数目全。无价之宝学到手,不遇知音不相传。”

捏价:也称捏手,是捏手作价的简称,即指生意人在做买卖时袖筒里秘密讨价还价的一种方式。在牲畜交易市场上,最流行这种古老的“捏价”方式,并且牙行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牙行先和卖主商量,双方伸出右手,袖口相接,手指对话,数字由大到小进行切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手相握即表示可以按照这个价钱出售。即便是站在身旁,别人也无法了解到底多少钱能出手。紧接着牙行和买主以同样的方式商议能够接受的价格,再向卖主回复买主的接受价格,三番五次地进行商讨,最终交易达成,整个交易过程买卖双方不直接捏价,都是牙行从中斡旋。

袖筒里捏价,一般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捏住食、中二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二千、二万;再加无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万;再加小指表示:四、四十、四百、四千、四万;捏住五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万;捏住拇指与小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万;捏住拇指、食指与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万;拇指与食指展开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万;食指握弯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万。

捏手作价牛羊交易

此外,在牲畜交易中,牙行还使用一种更加隐秘的专用语言,他们用一种只有牙行们懂的语言表示钱的数量,如用:兰兰、兰协、兰外、兰奥、兰章、兰考分别代表2200元、2300元、2500元、2600元、2700元、2800元。这种商业隐语既增加了神秘感,又防止交易中的商业机密泄露。

双方讨价还价时,往往手在袖筒里活动,而嘴上只说:“这个价,怎么样?”直捏到双方认为价格合适为止。若双方捏的数字差距较大,就各自作罢,另觅交易对象。交易成功时,牙行向交易双方收取正常的交易佣金。在临夏,一般一头牛牙行向双方各收取牙行钱20元,一只羊各收取5元。

过去,人们夏穿长衫、冬穿皮,袖子长且宽,在袖筒里议价比较方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服饰逐渐改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传统的皮祆,其袖子也不是太宽。所以,今天不少生意人捏价改在衣襟下。

据一位70多岁的牙行讲,这种交易方式简单保密,两个人的事由两个人来交易,不希望更多的人插嘴插手,以免抬价或压价。如果交易不成,双方用眼神表示,心照不宣,另寻他人,正如临夏谚语讲的“买卖不成仁义在”。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消除了双方争执和伤害感情,表现出的是一种临夏商人文明经商的习俗。在临夏,这种习俗一般叫“袖简里的买卖”。

值得一提的是,临夏的捏手交易,在藏区的虫草交易中也大行其道,不论在青海还是西藏地区,这种交易方式屡见不鲜。

回族和藏族商人捏手做虫草交易

临夏县尹集镇牲畜交易市场

牙行具备的能力——慧眼与巧语

临夏的商业谚语说:“认货不清是折一半,认人不清是连根烂。”充分说明了商业交易中的识货和识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发展,历史上用捏手交易茶马互市的茶和马,如今换成了牛和羊。

据当了45年牙行的马文俊介绍,作为一名合格的牙行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首先要有慧眼,凭目测就可看出牛羊的年龄、重量及牛羊的优缺点;其次是要有伶牙俐齿,通过捏手,打探买卖双方的价格底线,并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了解,给出合理价格。如果双方对价格发生争执,则对卖家指出货物的缺点进行说服,而对买家则指出货物优点进行说服,使买卖双方在合理的价格区间促成交易。

百年前,牙行是个非常盛行的行业。牙行在许多行业都存在,如粮食业、柴草业等,目前,主要存在于牲畜交易行业。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越来越透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牙行几近消亡,牙行那些神秘的规则和讲究,确实快失传了。近10年来,随着交易的多样化,牛羊交易也出现用现代大型衡器对牛羊毛重上称称重,然后按重量多少进行结算的打磅交易。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种独特的交易方式也濒临着失传的危险。“捏手交易”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有关方面应该加以保护。

主要参考资料:

[1](明)吴祯 著,马志勇 校:《河州志校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2](清)王全臣 著,马志勇 点校:《〈河州志〉点校本》,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年9月。

[3](民国)黄陶庵 总纂,马志勇 校刊:《续修导河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年6月。

[4]临夏州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