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今年以来,积石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基层治理的关键点、细微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四化”措施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设“规范化”支部 夯实基层治理之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该县持续优化村级阵地功能布局,按照“功能完善、内容规范、崇尚节俭”的要求,全面开展153个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布局改造提升,对村活动场所设置“三室两站”、社区活动场所设置“6+N”;按照基层减负相关要求,全面清理整治村级牌子,统一规范各类标识标牌。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组织县级党员干部和乡镇部门负责人联系包抓145个行政村,帮助村级组织理思路、做规划、定措施,加强规范化建设,推动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摸排确定1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量身”制定整顿方案,扎实开展整顿提升。加强安置点群众服务力量配备,对7个安置点新成立社区及时完成党组织、居委会及监委会选举,配备社区干部28名、社区工作者40名,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有效缓解新建安置点社区入住人口多、群众需求多,但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两多、两低”问题。
推行“扁平化”管理 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网格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
该县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融合共建,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进楼入户、全域覆盖。突出“一网全管”理念,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便利、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在全县科学合理划分网格304个,配备网格员2073名,建成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搬迁安置工作完成后,把安置群众及时纳入新建安置点网格,统一制作并发放党群“连心卡”,将网格服务延伸至每家每户。 在乡村基层实行“人才一线入网”机制,将现有“组团式”帮扶专家、州县拔尖人才、科技特派员、高级乡土人才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乡村网格,在产业基地帮助开展技术指导60多次,每月到村卫生室开展义诊2次,每季度到乡镇卫生院举办知识讲座3次。21名州县拔尖人才成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文化艺术4个巡回指导组,深入网格开展优质课讲座、查房教学、产业指导等60多场次。
构建“多元化”平台 形成共治善治格局
推动各领域各层级党组织同向发力,方能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该县认真落实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双报到”制度,推动在职党员下沉网格、楼栋和家庭,开展环境整治、法律援助、政策宣传、隐患排查、民意收集等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次。畅通密切联系群众渠道,在安置点推行“共创共建”群众大会,灾后重建专班人员、乡村(社区)干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集中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倾听群众呼声,现场交办任务、答疑消虑。强化政策宣传引导,面对面宣传解读以工代赈、劳务奖补、产业扶持、民生保障等领域惠民政策,征求环境绿化美化方面意见建议,共同商议安置点管理有关事宜,有效提升安置点群众参与感和满意度。注重群众参与自治,围绕安置点风貌管理、环境卫生、民族团结、公共秩序、平安建设、乡风文明等内容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在充分讨论商议的基础上制定安置点村规民约,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提供“精细化”服务 做实做细服务保障
坚持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推动更多资源服务下放到基层,才能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县聚焦“精心安置、精准服务、精确管理、规范建设”的目标,制定《集中安置点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在集中安置点建立工作专班统筹负责,乡镇包村干部、村(社区)干部、物业公司、迁出乡镇干部、县直单位包联干部5支力量密切配合的“1+5”工作机制,推行“点化片区、片区化楼、楼化单元、单元化户”管理方式,细化安置群众服务网格,实行分级负责管理,及时提供为民代办、文化休闲等嵌入式服务。聚焦“户址分离服务管理难”等问题,制定《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群众服务事项管理办法》,在集中安置点构建以“常住地为主、户籍地为辅”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新模式,梳理出13项到户服务事项和10项公共服务事项,将安置群众到户服务事项纳入常住地办理,切实提升安置群众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