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路易·艾黎何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不朽丰碑?
时隔三年,从“您好!路易·艾黎”到“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甘肃张掖举行,隆重纪念这位将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活动旨在赓续传承艾黎精神,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活力,让艾黎精神照亮新时代的奋进征程。
一位外国老人,为何值得中国人民隆重纪念和永远铭记?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这正是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对正义与和平的向往,是艾黎精神的底色。1927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年轻的路易·艾黎怀着对正义与和平的炽热追求,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积极参加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紧密联系,其住所也成为党的地下工作碰头点和避难所。抗战爆发后,他与斯诺夫妇、徐新六等中外友人共同发起“工合”运动,频繁奔走于抗战后方的城镇与农村,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不遗余力,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正是对包括艾黎在内的所有支持帮助中国革命事业的国际友人的深切铭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将始终坚定地捍卫正义与和平,这与艾黎精神的内核高度契合。
对人才和技能的培训,是艾黎精神的本色。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艾黎创办了培黎学校。1943年,为躲避战乱,培黎学校迁至甘肃山丹。在这里,培黎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助力河西地区拥有了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让西北地区诞生了第一个机械化农场,也使山丹拥有了第一所西医医院。培黎学校宛如一颗火种,在陇原大地点燃了希望之光。
艾黎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如同一座灯塔,长期影响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培黎职业学院立足甘肃,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不仅与新西兰开展教育合作,而且依托海外办学专业建设,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奋进新时代,我们更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弘扬艾黎的办学理念,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让“技能报国”的梦想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对文化和梦想的坚守,是艾黎精神的亮色。无论是创办职业学校,还是重视地域文化,亦或是坚守教育理念,艾黎始终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饱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挚爱与深情厚谊。他将毕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山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彰显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与山丹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山丹悠久的人文历史,更展示了古丝绸之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从初到上海的工作与生活,到抗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的全力声援,从建国前夕的技能教育布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坚守,艾黎的眼里始终关切着中国人民,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中国的发展事业。在长达60年的岁月里,他用无私的大爱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艾黎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和宋庆龄、斯诺等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年轻帅气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长达90年的人生历程中,艾黎把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历经岁月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前行之路。赓续和传承艾黎精神,能让更多新时代中国青年像当初的艾黎那样,带着梦想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播散文明的种子,让艾黎精神在新时代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岁月的长河中,艾黎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和中国人民心中。他用一段长达60年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中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描绘了一个外国青年用青春绘就的壮丽人生长卷。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时代如何变迁,艾黎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之光,都将始终照耀着中新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张闲语 邵江梅 王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