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我眼中的临夏】以“和美”为笔绘就乡村底色
时间:2025-05-20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陈礼娟 马茜

551829ef-0620-4e8d-9b67-5a1b5d29e362.tif.jpg

临夏融媒记者 陈礼娟 马茜

初夏时节,徜徉在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一家家古朴典雅的特色民居整齐坐落,一条条洁净宽敞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欢声笑语……谈起这几年村里的新变化,89岁的群众罗登明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折桥村以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扎实开展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村有看点、整体有特色、连片成风景”的和美乡村建设新格局,焕发出宜居宜游的美丽新颜,实现华丽转身。

9c156bc0-775a-431a-8a42-562c07b5d6bf.tif.jpg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折桥村的发展路径是我州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临夏实践”之一,罗登明老人也是临夏240万各族儿女中的见证者之一。近年来,我州以规划衔接、差异分类、生态立意、务实管用及群众参与为原则,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和人文美的新路子,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乡村的美丽变化在临夏接连上演。

和美乡村不仅是安居的乐园,更成为群众乐业的天地。折桥村将美食和旅游深度融合,使得这里成了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的绝佳选择。

傍晚时分,在夕阳的映照下,折桥村显得格外美丽,而村里的农家乐正是人气最旺的时候。在阿麦德农庄里,厨师认真烹饪,游客品尝着油饼、菌汤鸡、爆炒草鸡等美食。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的农家乐从最初的五六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我从2012年开始经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尤其今年的‘五一’假期,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最好的一天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左右,纯收入就有5000多元。”阿麦德农庄老板马阿哈麦说。

“折桥村现有农家乐145家,农家乐年营业额1.2亿元,纯收入达5000多万元,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200多人。”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告诉记者。

随着乡村“颜值”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村庄做起经营“美丽”的文章,推动美丽村庄转化为“美丽经济”,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昔日辛付村,今日“幸福村”。在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处处是采摘新鲜蔬菜的忙碌景象。“我承包了两座温室大棚,每年种两茬西红柿。今年的西红柿是从1月栽植秧苗的,现在开始陆续采收了。口感特别好,销路基本稳定,收益可观。”记者来到辛付村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日光温室基地内,见到该村群众丁建雄一边采摘一边介绍,“以后我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收入。”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美乡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内生动力。“辛付村以群众持续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目标,将产业发展作为强村富民的核心抓手。通过挖掘本地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在政府的引领下流转土地1500亩,修建300座温室大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努力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辛付村副主任丁伟强说。

如今的临夏,坚定不移向“美”迈进,绿水青山各有锦绣,和美乡村建设步伐铿锵。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新风扑面而来……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动人画卷缓缓展开。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