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发布活动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感动是一缕阳光,感动是一种力量。
5月16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4年度“工行杯”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发布活动在兰州举行。1个集体和9名个人获评202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1个集体和8名个人获提名奖。
他们是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是爱岗敬业的先进模范、是服务社会的奉献表率、是崇德向善的榜样标杆……他们的故事,凝结着历久弥新的甘肃精神,饱含着生生不息的陇人品格。
他们闪耀着不同的光环,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陇人骄子”。
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马铃薯全产业链日渐完善。
这背后,离不开一个科研机构整整一甲子的扎根努力。他们说:“只有让新技术扎根土地,科研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建于1965年,累计育成马铃薯品种50个,发表论文140余篇。近10年,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推广超4000万亩,累计助农增收120亿元,成果辐射13个省区。
六十载风雨兼程,他们用一粒种子撑起了一片天。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试验站为甘肃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助力渭源县获“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称号。
通过一组短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4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跃然眼前。
“我跟小麦打了40年交道,小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清林致力于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他带领团队育成了一批多抗丰产小麦新品种,兰天36号创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兰天36号也被农民朋友们亲切地称为“鲁麦”。
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建设和美乡村的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2014年,在外打拼的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左咀村村民左新郎回到家乡,当起了左咀村的“当家人”。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左新郎先后出资、垫资15万余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他带领村民创办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他深挖左咀村红色资源,建成了全区第一家红色记忆变迁史窑洞村史馆……岁月流转中,左新郎让家乡换了新颜。
二
爱心,是世界上最为温暖的情愫、最为高尚的品德、最为隽永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爱心甘肃建设不断提质增效、走深走实,服务助残、科技助残、就业助残成效日益显著,无疆大爱正在陇原上空恒久激荡。
在甘南草原,有这样一位“阿妈”鲁毛才让,她用无尽的爱心与耐心,呵护着一群折翼天使,让他们在爱心甘肃工程的帮助下,更好地展翅飞翔。
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桃李芬芳,还有百花齐放。在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鲁毛才让的带领下,甘南州特殊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普到专、自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州情、校情、学情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她用汗水和爱心浇灌着特殊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爱的乐土上茁壮成长。
伴随着情景剧的演绎,坐着轮椅的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党支部书记刘韦评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
刘韦评的人生一度遭遇不幸。1997年突遭横祸,年仅25岁的他高位截瘫。但他并未向命运低头,从需要被搀扶的受助者,成了帮助千百人的助人者。
“轮椅困住的是行动半径,却困不住善良向上的心。”28年来,他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创办残疾人服务实体机构,建立“入户走访+励志分享+网络微课”的三维服务体系,创建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张掖基地,累计为360余名残疾人提供互联网就业岗位。
和鲁毛才让、刘韦评一样,还有更多的人,用善意与坚持做着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每一束凡人微光汇聚起来,照亮爱心之路。
三
有这样一位人民警察,他全力以赴惩恶扬善、守护平安,他就是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副局长杨明河。
多年来,杨明河始终奋战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前沿,先后参与侦破杀人、抢劫、盗窃、诈骗、赌博、倒卖文物等刑事案件数百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0余名。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杨明河先后带队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恶势力团伙1个。
平凡日子里的守护,如涓涓细流滋养人们心田。而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更彰显人性的光辉。
时间的指针拨回2024年12月19日,当天13时40分左右,临夏州临夏市第三中学七年级20班学生马斌、马文轩、王武斌、高一帆4名学生乘坐14路公交车行至滨河路三龙王庙站附近,突然发现驾驶员出现呼吸急促、昏迷情况。
踩刹车、拉手刹、控制方向盘……关键时刻,4名学生齐心协力将司机抬到车厢,并通过学校学到的急救知识对司机进行心肺复苏,直到120救援车辆赶来,同车18位乘客均安然无恙。
4位初中生用学校所学快速应对、协同处理,不仅展现了胆识和担当,更彰显了当代青少年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
巍峨延绵的长城,承载中国人的深厚情感,也承载着陇人骄子张晓燕的赤诚与热爱。
张晓燕,嘉峪关长城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也是大家口中“百问不倒”的讲解员。她奋战在弘扬长城文化第一线23年,曾为30多万名中外游客讲解长城历史文化。从一份1万多字的讲解词,她挖掘整理出20余万字的讲解素材;为了适应不同特点的游客,她编写了6个版本的讲解词,提起长城,她说:“我愿做长城上的一块砖,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一砖一瓦,一楼一厦;一行一业,一心一意。甘肃建投七建公司砌筑工班班组长高鹏,曾是一位普通的砌筑工,怀着给老百姓盖安心房的初心,成长为行业标杆。
“让更多人住好房子,住高质量的房子。”从业27年来,高鹏以“技术立身”为信念,先后参与60余项重点工程,参建工程2项获得“鲁班奖”、多项获得“飞天奖”。研发的“填充墙砌筑皮数杆”等5项国家级专利工具,提升施工效率40%,降低损耗18%;“干混抹面砂浆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在全省建筑行业推广应用,实现年省施工成本2000万元。
清塌方、补坑槽、除冰雪、排隐患……从部队退伍后,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安定公路段职工张伟,以军人本色和工匠精神守护安定公路段199.33公里国省干线。在积石山县6.2级地震抗震救灾、国道312线车辙病害处治、重大节日保通保畅、冬季防滑、水毁修复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他不惧艰险、冲锋在前,用娴熟的机械操作技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用心用情践行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行业担当,将平凡岗位站成巍峨路标。
伴着悠扬童声,发布活动落下帷幕。留在心中的感动,将化作引领千万人前行的力量。
让我们以陇人骄子为榜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同汇聚起跳起摸高的磅礴力量,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