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子
五月牡丹天,牡丹倾城。临夏属于牡丹,作为一座被牡丹唤醒的城市,临夏人生活的存储卡里都是牡丹,被牡丹填满,对牡丹的垂爱早已超越了所有,牡丹已成为“花儿临夏”的一张独特名片。
当紫斑牡丹的第一缕芬芳漫过眼角的欢喜,一场关于“国色”的视觉盛宴在河州大地拉开帷幕。那是国色天香,那是天生丽质,那是绝代风华,那是富丽堂皇,那是绝版的临夏专属流量。
牡丹总是吸附着临夏人和游客的目光,牡丹月里主题都是牡丹,日子过得也如牡丹一样芬芳。
风吹过来,一株株牡丹在庭院深刻美,雕梁画栋间的花影诗韵是一阕词,也是一首“少年”。而各类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拍牡丹的写生采风活动,也是一朵别样的牡丹,恰好盛开,大气又接地气。
晨风中,牡丹与关于牡丹主题的故事相映成趣,无论落在纸上的牡丹还是摄影镜头下的芬芳,甚至花瓣上的露珠,在折射在滚落,那些都是牡丹的诗行与诗句。
一个个故事的快门按下,定格唯美的瞬间,舒展的情愫是绫罗裁就的霓裳,独属临夏的紫斑牡丹,在晨昏晕染水墨丹青。
那些青瓦飞檐底下的牡丹,成为流动的美学,爱不释手的目光与情怀,皆在抒写,皆在延展。
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一朵朵牡丹把“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装点得唯美又盛大。晴空下,游弋的云朵似乎也是一朵心尖上的牡丹……
牡丹盛开,小城故事是牡丹,小城的目光在言说牡丹,小城子民爱牡丹爱出了境界,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拍牡丹、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吃牡丹……身心和味蕾在牡丹的国度里徜徉。
所以,一点也不吝啬,去滨河路的牡丹长廊慰藉热爱,在天地为幕的自然狂想中冷却痴迷,梦想开始变得悠长。无论是东郊公园的牡丹还是人民红园的牡丹,都是雍容华贵的秘境。
临夏东公馆里生长的牡丹,与百年砖雕交相辉映,上演的一场跨越时空对话,也是一幅锦缎上的牡丹。
牡丹渐次怒放,层层叠叠,美顺着香气铺展,粉的、白的、红的、紫的、月白,一朵朵翻涌着诗句,宛如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打翻的调色盘,凌乱又有序。
河州牡丹文化公园作为综合性公园,又是绽放在市民心底的牡丹,茶余饭后,赏牡丹、体验文化、休闲娱乐,了解牡丹文化。牡丹诗词朗诵会、牡丹摄影展等各种文化活动,是牡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画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牡丹啊,牡丹,晨昏都是牡丹,一切都是牡丹!
雨后的清晨,太子山顶雪落,于是,雪山、蓝天、白云与村落成一幅别样的牡丹画卷,又一朵牡丹迎风怒放。置身唯美,长焦镜头对着牡丹,捕捉到蜜蜂的振翅,花瓣绒毛清晰可见,微距诠释肉眼无法领略的精彩。
夕阳西下,牡丹花瓣半透明如琉璃,花茎在暮色下的影子斜斜成流动的金色诗行,定格是必须的事。
临夏人的牡丹情结浓缩在市井烟火里,看得见摸得着,是“牡丹令”也是“水红花令”。
漫步八坊十三巷的清晨或傍晚,又是摄影家喜欢的别在耳际的一朵牡丹,那是镜头下读取美的黄金时刻,他们蹲守在光影交错的故事里,穿过悠长与转瞬即逝,捕捉怒放或花瓣的飘落。
因为,在临夏,牡丹不仅是花,而是融入血脉的生活图腾。
舌尖上关于牡丹密码是镜头之外的没骨画,牡丹花的“三炮台”八宝盖碗茶,既解了乏气,又让舌尖漫游甜蜜与芬芳,牡丹花样的油炸粿粿,色香味俱全,看着就喜欢,尝一口,更是妙不可言。
书画家创作的牡丹作品,也是一朵即时怒放的牡丹,站好几小时也不会感觉到累,沉湎于美好,忘却身外。
摄影家们则咽下一口牡丹花茶,便是一声惊叹,因为拍到了心仪的牡丹作品,构图与意境,都很美,为有了大收获不由兴奋。
“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白牡丹白来者耀人哩,阿哥的白牡丹呀,红牡丹红着破哩”……
一首首花儿里,“白牡丹”“红牡丹”传唱至今,时至今日,临夏人依然喜欢。
“中国牡丹之乡”的临夏,一路“繁花”的芬芳,让“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绝唱在延展。
牡丹蕴含的自然之美,是砖雕作品上永不凋零的纹样,是花儿里反复吟唱的意象,是小城写的一封情书。热爱,奔赴,临夏延续多年的河州牡丹文化节,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用画笔用丝线用笔墨用才情定格一座城的精神图腾,是多么不易的事,唯有祖祖辈辈爱牡丹的临夏人懂得,岁月的长河里,是紫斑牡丹用千年时光,把风雅种进了临夏大地的骨血里,因此花团锦簇是临夏,富丽堂皇是临夏,且歌且吟是临夏,竞相绽放是临夏,花香四溢是临夏,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盛宴亦是临夏。
那么,来临夏吧,在河州牡丹绽放的千年风雅里回眸岁月的温情,咏哦国色天香,讲述牡丹的悠长与芬芳,那也是幸福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