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夹缝中生长的“原字号”产业突围和未竟之路
——临夏县民主乡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手记
时间:2025-05-10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马瑞鹏 靳林青 陈金蕊

0da96837-875f-4fb8-a8d5-8d456b01b4a4.tif.jpg

马铃薯种植基地

临夏融媒记者 马瑞鹏 靳林青 陈金蕊

从临夏市驱车向南,翻越数道黄土梁峁,临夏县民主乡的轮廓逐渐清晰。这里没有网红直播间的喧嚣,也没有现代化加工厂的轰鸣,目之所及的是梯田与低矮的民房。2024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3元,虽较5年前增长近一倍,但仍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在这片人均耕地2.5亩的旱塬上,马铃薯、中药材和蛋鸡养殖等传统产业正试图冲破“原字号”困局,探寻属于黄土高原的产业突围之路。

马铃薯:被定价权困住的“金蛋蛋”

春日的一个清晨,明光村的陈进玉来到乡政府排队,领取免费提供的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临薯十号”,这种马铃薯表皮发亮,亩产最高可达6000斤,但收购价始终徘徊在每斤0.7元左右。“我们的洋芋在临夏本地市场很有名,但是销路不宽,要么走批发市场,要么自己拉到临近县市零售,或者低价出售给薯粉厂作原材料。”老陈一边说一边抹了把汗,身后的三轮车上,带着新鲜泥土的种薯堆成小山。

民主乡的马铃薯产业像极了这些沾着泥土的块茎:202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010亩,3大马铃薯示范基地带动600余户农户增收,但产业链始终卡在“挖薯—装车”的最初环节。乡长刘克伟坦言:“我们考虑过引进马铃薯深加工设备,但基于劳动人口、资金、销路等诸多条件限制,只能作罢。”

当沿海地区用“一颗土豆六种吃法”创造附加值时,民主乡的“金蛋蛋”仍在为冲出原产地而挣扎。该乡李家坪村的庞进梅算过一笔账:若将马铃薯加工成马铃薯粉条,农户收入可增两倍,“但现在我们连清洗分拣的流水线都没有”。庞进梅惋惜地说。


这种差距直观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民主乡马铃薯产业亩均产值4000元左右,而山东滕州通过淀粉加工、膨化食品等深加工,亩均产值已过万元。

中药材:绿了荒山 难富口袋

在民丰村的170亩中药材农场,陈秀英的镰刀划过半人高的药苗。“种药比种玉米强,但采挖全靠人力,一天挣100元。”陈秀英说。她不知道的是,这些药材经外地药企加工后,身价能翻数倍。民主乡与甘南州临潭县兴丰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营的合作项目,2024年产出款冬花、黄芪、党参等药材70余吨,产值100多万元,但利润大头始终落在加工环节。

“我们不是没想过自己搞切片加工。”民主乡众兴合作社理事长石林林一边摇头一边说:“烘干1吨鲜黄芪电费就要近千元,合作社无法负担”。更残酷的现实是,2023年药材跌幅较大,当陇西首阳药材市场的采购车开进山沟时,石林林的合作社面对市场波动毫无议价能力:“烘干药材价值更高,我们没条件做,产出也停留在原材料,市场价格跌落也没办法,只能抛售,总不能烂在地里。”2025年,众兴合作社索性放弃黄芪种植。“有时候觉得,我们越努力种,越是在给别人的产业链打工。”一席话道出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集体困境。

在生态与生计的天平上,民主乡的探索显得步履蹒跚。林下套种模式让荒坡披绿,传统畜牧喂养方式消化药渣,但产业链末端的缺席,始终未能让资源禀赋变成资源优势。

蛋鸡养殖:规模化背后的“隐形枷锁”

走进临夏县众兴养殖合作社,3万只海兰褐壳蛋鸡在自动化喂料系统前啄食,每天1.75吨鲜蛋通过崎岖的山路运往和政县、甘南州。石林林展示着“省级示范社”的牌匾,语气中却带着无奈:“我们的鸡蛋进不了大型商超,因为市场份额早已被大品牌抢占。”

这家2013年成立、被列为“全州蛋鸡标准化示范场”的合作社,直到2015年底才拥有自己的鸡蛋品牌——众兴。但合作社生产的600吨鲜蛋中,有90%以“白蛋”形式流向批发市场,剩余不到10%的盒装蛋仅覆盖周边乡镇。更令人唏嘘的是,鸡粪加工成的“富林”有机肥,每吨售价比市场同类产品低200元左右。“不是不想做好品牌,主要是没有专业团队来打造、推广。”石林林苦笑道。

deb31170-38aa-4a1e-b9c8-ae38c1fabc32.tif.jpg

众兴养殖合作社

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增收肉眼可见:众兴合作社的50户社员年均增收2万元,21户脱贫户获得稳定就业岗位。但产业升级的瓶颈同样清晰——当沿海养殖企业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监测蛋鸡健康时,民主乡的防疫仍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和眼力”。

突围之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

民主乡的困境,恰是西部欠发达乡村的缩影。当“直播带货”“数字农业”成为媒体报道的高频词时,这里仍在为产业链最基础的环节挣扎:全乡没有一条标准化分拣线,七成合作社缺乏专业销售人员,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但微小的突破正在发生。众兴合作社尝试用微信社群开拓高端客户,将鸡蛋售价提高20%,积极参加“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海外交流学习项目,学习海外先进管理理念;乡政府为提高马铃薯价值,为农户免费提供早、晚熟两种类型的脱毒马铃薯种和地膜,让马铃薯能错峰上市,提高马铃薯价值。联系州农科院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培训,提高马铃薯病害预警能力,降低病害损失率。这些微光般的实践,印证着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农业经济学家陈锡文的判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要让产业逐步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从乡村的特性和功能出发,在以农为本的原则上,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位置。”

在民主乡政府2025年的规划中,藏着更现实的野心:继续扩大传统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同时,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建设葡萄、百合、有机蔬菜基地;继续引导农户加入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提高抗风险能力,争取资金引进烘干设备,建设马铃薯加工车间;用3年时间,培育至少1个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农产品品牌。“我们不能一味低头照搬东部模式,”乡党委书记陈向鹏站在中药材种植农场前,望着药农忙碌在田间的身影说:“也要长出自己的骨头。”

记者手记:

离开民主乡时,暮色中的梯田泛起金色的光晕。陈进玉们仍在田间劳作,石林林们在合作社熬夜对账,陈向鹏们的规划还在纸上慢慢晕染。这里没有奇迹般的逆袭故事,只有无数双手在黄土里翻找希望的坚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进农民福祉的进程中,或许更该听听这些原野上的声音:给产业链薄弱环节多一分关注,给初级生产者多一分议价空间,让那些沾着泥土的“原字号”产品,终有一天能讲述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