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马茹萍
黄河奔涌,见证千年血脉交融;大禹故里,激荡时代团结强音。临夏回族自治州,这片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共居共荣的土地,始终将民族团结视为发展的生命线。
去年以来,我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盯把我州打造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的功能定位,共绘“同心圆”、共唱“同行曲”、共浇“同向花”,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铸牢团结进步的“根”与“魂”
我州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全局工作的“生命线”,构建党委统揽全局、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部门主责主业有机结合,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形成了州级抓谋划督导、县市抓创新落实、基层出亮点树典型的工作局面,推动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全领域。
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大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和宗教界全员式培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层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的“前沿堡垒”。通过“炕头宣讲”“田间党课”等形式,干部用家常话传递党的政策,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在广河县庄窠集镇红星村,党支部创新开展“数家珍说变化”活动,组织村民共话村史变迁、共绘发展蓝图。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平在活动中颇有感慨:“乡亲们从‘守着薄田等救济’到‘抱团发展兴产业’,靠的是党的政策和各族同胞的齐心协力。”
临夏州“石榴杯”中小学生主题演讲比赛
民生为基:携手共筑幸福家园
我州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的根基,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合力。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一批曾经“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偏远山村实现蝶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产业发展中,各族群众探索出“互助共赢”新模式。高原夏菜和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嵌入产业链。在临夏县先锋乡,不同民族农户结成“技术帮扶对子”,种植能手与养殖大户共享经验、共拓市场,形成“你教我节水灌溉、我帮你疫病防治”的生动场景。这种互补式合作既提升了产业效益,更增进了民族情感。
文化共融:绘就精神家园同心圆
五月的临夏,牡丹倾城。延续多年的河州牡丹文化节,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花海之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同步启动。一场花事,成为促进文化认同、情感交融的盛会。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情纽带。我州坚持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深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中的团结基因,打造“河州牡丹文化节”“非遗传承月”等品牌活动。每年五月,百万株牡丹竞放,各族群众以花为媒,在“花儿”民歌对唱、非遗技艺展演中共叙情谊。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文化街区里,砖雕、彩陶和蛋雕等非遗工坊,成为多民族手艺人交流创新的平台,“各美其美”的技艺在“美美与共”中焕发光彩。
突出“融”的导向,持续拓展全域创建渠道,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打响叫亮“河州红石榴”创建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临夏特色、彰显时代风貌的创建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程,“民族团结主题课”“民族体育竞技”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在临夏市第三中学的非遗社团,老师讲解葫芦雕刻的悠久历史与独特技艺,向学生们展示传统葫芦的雕刻技法。据了解,该社团既传授了非遗技艺,也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已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法治护航:夯实长治久安基石
我州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创新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以法治护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同胞载歌载舞
临夏市南龙镇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镇政府组织乡镇干部、司法人员、宗教界人士及乡贤代表,以“法理+情理+习俗”化解涉民族因素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种“柔性解纷”模式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尊重了民族习惯,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宗教事务管理中,全州深入开展“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
今日临夏,民族团结的实践浸润于城乡每个角落:乡村振兴一线,多民族群众共学技术、共兴产业,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社区治理中,“嵌入式”居住促进邻里互助,多民族家庭共庆传统节日;抗震救灾时,各族儿女并肩作战,捐赠物资、志愿服务的身影诠释“命运与共”;文旅融合路上,古城新貌吸引八方游客,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黄河九曲终向海,团结奋进正当时。全州上下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为目标,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更深层次拓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250万各族儿女正以“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