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致敬每一位努力奋斗的劳动者
时间:2025-04-30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刘刚林 马玉兴

文/图:刘刚林 马玉兴

谷雨过后,草木繁茂。临夏大地,广袤田畴,正是一幅多彩耕耘图。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不仅是对辛勤劳动者的赞美,更是对他们精神的致敬。近日,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劳模和普通劳动者,感受劳动的伟大与力量。

劳动,是梦想的起点;奋斗,是未来的航标。晨光初绽时,有人已走上岗位,用扫帚丈量城市街头的温度;万籁俱寂时,有人仍与病魔抗争,以无影灯为星辰点亮患者生的希望;风雨交加中,有人还穿梭在小区街巷,将便捷如暖阳般洒向千家万户……从太子山下到黄河之滨,从三尺讲台到阡陌田野,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诠释着劳动最本真的模样。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奉献、坚守岗位,为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用劳动点亮了临夏的角角落落,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最动人的标点。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向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永靖县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工人:产改春潮涌 集体绽芳华


近日,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节能日光温室里,一派繁忙景象。走进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排排大棚有序排列,一垄垄绿色的草莓苗生机勃勃,白色小花点缀其间。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整沟、俯身采摘,一幅现代农业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产业振兴要让农民端着‘金饭碗’吃上‘技术饭’。”技术员杨利国指着错落有致的大棚告诉记者,合作社技术团队负责全流程指导,22名长期工承担核心生产环节,20余名季节工灵活补充农忙需求,周边农户也能参与经营。普通工人是合作社日常生产的主要力量,从事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基础工作。杨利国负责种植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管理。他采用地膜覆盖保湿,农家肥等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悬挂黄板,确保草莓有机、绿色、无公害。“现在正是草莓生长的关键期,每株苗的营养分配都决定着产量和品质。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标准,我们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兰州、西宁等地商超。”杨利国蹲在地头,指尖轻触叶片讲解。作为拥有多年大棚种植经验的“老把式”韩根儿深知品种优化和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对工作认真负责,尤其对西瓜品质判断经验丰富。她说:“村里有了富民产业,从大棚清理、草莓苗移栽、除草,有活都会叫我来做,基地离家还近,照顾小孩也方便,挺好的。”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不仅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条,从传统耕种者转变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工人。

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守护患者生命之光


ICU病房,是医院离死神最近的关卡,却也是距希望最近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进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映入眼帘的是病床旁边复杂的仪器图像,以及为患者查体的医生和认真记录工作日志的护士。

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8年,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现有医护人员45人,是临夏及周边地区首家规模配置完整的重症监护室。近年来,科室联合急诊科打造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熟练开展呼吸机治疗、血液净化、经皮气管切开、人工肝、ECMO等技术,为生命构筑起最后一道防线。截至目前,科室累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8000余人次。“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虽然平时很辛苦,但每每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该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虎勇说。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科室闻令而动,用最快时间扩充50张“准ICU”床位。全体职工连轴运转8天,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2024年,科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科室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通过进修学习、岗位练兵、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青年医护队伍。去年,科室在全省生命循环支持ECMO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在生命的战场上,该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不舍昼夜,用爱与责任全力守护着这道生命之门,换来了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新生。

赵军: 用爱与责任铸就师魂


在临夏回民中学,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该校副校长赵军,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认可、同事敬佩的教育楷模。

“我当时想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有个更好的前途。”2003年,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赵军毅然决然回到家乡,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

赵军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会经常开展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教23年来,他带过的6届学生,高考成绩均达到了学校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020年,赵军担任副校长后负责学校安全和德育工作。他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工,明确了每位教职员工的职责,用制度给安全上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还在学校大力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传授给年轻教师,为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近年来,赵军先后获得“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骨干教师”“临夏州优秀校长”“临夏州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从普通教师到学校管理者,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赵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诠释了劳模精神的内涵。

张玉霞: 凌晨四点的城市美容师


凌晨四点的街道,扫帚声唤醒城市脉搏。21年如一日,环卫工人张玉霞用双手擦亮每寸路面。她披星戴月的身影,是城市最美的晨钟暮鼓。

4月25日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张玉霞已在临夏市解放北路开启了一天的辛勤工作。此时的街道显得格外宁静,唯有扫地声在空旷的街巷中回荡,仿佛在讲述着新一天的开始。她熟练地挥舞着扫把,一抬一落间,垃圾被扫成一堆,清晨的街道在她的打扫下逐渐焕发出洁净的光彩。

工作之外,张玉霞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公婆年迈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需要人悉心照料。她毫无怨言,用孝心和爱心为老人撑起一片天。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她凭借微薄的工资,不仅要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还要全力支持女儿读书。她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着更好的生活条件,担负着家庭的责任。

她的优秀品质和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临夏州劳动模范”“最美城市美容师”“最美环卫工人”等称号。

张玉霞是众多环卫工人的缩影。他们用竹扫帚编织的“马路绶带”,为这座古城系上文明的领结。当旅游大巴载着八方来客穿过干净如洗的街道,当孩子们在公园追逐嬉戏,那些藏在扫帚纹路里的坚守,已化作城市肌理中最动人的纹理。正如张玉霞所说:“每扫净一片落叶,城市就多一分体面。”

胥元明: 四十年雕木成魂 守千年飞檐流韵


一笔一画勾勒情怀,一雕一凿“诉说”文化。4月28日,记者在永靖县白塔木雕产业园看到胥元明时,他正伏在榆木案前,青筋凸起的手执钢凿斜斜刺入木理,碎屑纷飞间,一朵牡丹在门楣上悄然绽放。40年的光阴,他让冰冷的钢铁与温润的木纹跳起双人舞,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魂魄,镌刻进每一道飞檐斗拱的肌理。

作为胥氏建筑第七代传人,胥元明背着祖传墨斗丈量西北大地。曾带领他的团队修复了夏河县拉卜楞寺古建筑群、兰州大学至公堂等。2015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人。2023年白塔木雕产业园投入使用,将周边相关企业及人员整合到产业园,为古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的平台。

推开“河州工匠工作室”的大门,几十件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具在柜中沉睡。胥元明摩挲着祖传的“开山凿”笑道:“这把凿子比我的皱纹还深。”2018年工作室申报的4项工法,通过省级认定,成为行业施工标准,让口耳相传的技艺成为可复制的文化基因。当年轻学徒用标准化流程雕出第一朵牡丹纹时,胥元明眼眶微红:“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他说将利用产业园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将工作室的职能发挥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把凿子、一块木板,一凿一雕,就是40余载。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位白塔木匠依然相信:当钢凿吻上木纹的刹那,便是匠心与时光最庄重的盟誓。

范桂红: 让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在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在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在烟火升腾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警服的身影,她就是用15年光阴将交通安全知识播撒进千家万户的“马路天使”——临夏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宣传民警范桂红。

“同学们看,这个闯红灯的小狗会发生什么?”在临夏市实验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范桂红轻点屏幕,动画里的小狗因违规过马路被车辆撞倒,孩子们顿时发出惊呼。范桂红顺势展开互动问答,孩子们纷纷踊跃举手,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像这样的校园普法活动,范桂红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除了走进校园,范桂红还经常深入社区、企业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她的工作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开学季的“交通安全第一课”、交通安全知识竞赛、驾驶员安全驾驶培训……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得到了有效改善。如今,她已成为临夏市多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和交通安全宣讲员。今年2月,范桂红收到了临夏市青寺小学赠送的“春风化雨润童梦 交通宣讲筑安全”锦旗,这让她倍感欣慰。

“交通安全宣传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靠硬灌,得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范桂红深谙这个道理。为此,她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交通安全“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将交通安全知识融入其中,让枯燥的法条法规“活起来”,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

从三尺讲台到市井街巷,从线下到线上,范桂红奋战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绘制着一幅广阔的交通安全教育长卷。

马俊: 用一个个包裹守护美好生活


“您好,我是韵达快递,您有一个快递,10:30左右给送过来,请问这个时间段您在家吗?”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我现在给您送上楼。”

……

4月25日早上10:00,韵达快递员马俊在派送前依次拨打几个当天需要送达的包裹电话。他说:“这几个老小区的收货人上午可能在家,也可能不在家,必须打电话跟他们确认一下。”

1987年出生的马俊,2023年加入韵达快递公司,负责网点红园路区域包裹的揽派工作。他骑着一辆载满快递包裹的三轮车,走在熟悉的派送路线上,每天上楼、敲门、问好、送货、下楼、再上楼……“您好,韵达!”一上午,马俊把这句话重复说了300多遍,也将300多件包裹一一送到每家每户。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马俊都能精准、高效地将包裹送达。“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是马俊的服务宗旨。他紧抓客户需求,凭借耐心、细心的服务态度,入职两年来,几乎零差评,得到网点同事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据马俊回忆,有一次遇到客户的两件40公斤包裹需要送达,他第一时间联系收件人确认情况。发现收货人是位70多岁的老人后,马俊主动将包裹分两次扛上6楼送到老人家中。老人感动得声音发颤,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辛苦了,这是我遇到最贴心的快递服务。”

马俊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诠释了劳动者的价值。他告诉记者:“我热爱这份工作,我的宗旨就是把货物准确、安全、及时地送到客户手里,他们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