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前夕,当2025年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的聚光灯投向平凉,这个看似寻常的选择背后,实则暗含着对一座城市文化觉醒的深刻认同。平凉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陇原大地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光谱。
“保姆作家”李文丽通过书籍打开与世界的连接,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诗词达人”农民工大叔朱彦军笑傲中国诗词大会,开启“第二人生”……关于阅读这件事,平凉近年来多次成为全国主流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朗朗书声,缕缕书香,不断温润着平凉人的精神底色。 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选择平凉,是对“文化自觉”的郑重加冕。这座文脉绵长的丝路重镇,曾以黄帝问道开启华夏文明之光,以皇甫谧的银针叩问生命奥义,以赵时春的方志丈量山河脉络,数千年文脉如同泾河奔流不息。但今天的平凉并未沉溺于历史荣光,而是将“耕读传家”的祖训化作全民阅读的生动实践:柳湖岸边的城市书房,退休老年群体自发组建的“读书会”,用方言诵读《诗经》引得游人驻足;摆摊补鞋的大叔,闲暇之余手捧书本忘我阅读的背影……这些细微处的人文温度,恰是全省阅读周落户平凉最朴素的理由——文化传承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 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选择平凉,更是对“破局之道”的智慧探寻。当数字浪潮冲击传统阅读,这座城市以“守正出新”的姿态给出了回应。金润国际购物中心的“文化消费综合体”,让纸质阅读与潮流生活无缝衔接,年轻人在购物、吃饭之余,也可以点一杯咖啡静享阅读的乐趣;柳湖公园推出的“扫码听书”服务,游客扫描左公柳古树上的二维码,便能听到千年柳湖的传说故事。更令人触动的是,遍布全市的电子阅读点中,有三分之一设在了社区和居民小区之中,并逐步向美丽乡村延伸,老年人通过智慧微图书馆随时可以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些充满巧思的探索,让阅读摆脱了“苦读”的刻板印象,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方式,这正是陇原大地破解城乡阅读鸿沟的密钥。 这场全民阅读盛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明进阶的对话。从柳湖书院走出的少年朗诵团,在阅读周开幕式上将以《少年中国说》震撼全场;华亭的“流动图书站”,打通了群众公共阅读需求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有一群“银发荐书人”穿梭社区,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融入健康讲座。当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群体在书香中相遇,阅读便超越了知识获取的层面,升华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平凉用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不但在于拥有多少图书馆,还在于能让多少人在阅读中找到归属。 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选择平凉,实则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复兴的范式。这座千年古城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书香陇原”建设的新维度——它不追求疾风骤雨式的运动推广,而是如泾河般浸润滋养。不满足于设施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构建有温度的文化生态。当全省目光聚焦于此,看见的不仅是平凉街头巷尾、乡村社区的书香氤氲,更是陇原儿女对精神家园的集体守望。这种守望在数字经济时代愈发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唯有让文化的根脉深扎泥土,让阅读的星光点亮心灯,才能在现代化浪潮中呵护一方文明的绿洲。这或许正是“书香陇原”建设的深意所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让每个甘肃人都能循着书页间的微光,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乡愁,照见更开阔、更丰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