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千年古城,拂过帝陵的残垣断壁,一朵花的绽放正书写着跨越千年的叙事—— 乾陵脚下虬枝盘曲的百年古树吐露新蕊,乡村振兴画卷中的“致富牡丹”铺就金色田野,咸阳湖畔的万顷花海重构城市天际线。

咸阳,这座镌刻着周秦风骨、汉唐气象的古城,以牡丹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与城市焕新交相辉映的时代锦缎。
花海徜徉:穿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国色天香”在乾陵大唐牡丹园再度惊艳人间。
4月12日,2025大唐牡丹赏花季于万众瞩目中开幕。800株百年牡丹古树舒展虬枝,400余种珍稀牡丹次第绽放,“媚娘”“杨贵妃”“太平公主”等百年名株,以虬劲枝干托起碗口大的重瓣繁花,瞬间成为游客“团宠”。

轻抚“太平公主”牡丹古树的斑驳树皮,大唐牡丹园负责人张迎国娓娓道来:“这株牡丹树花开艳丽,花径最大达到28公分,热情奔放、气度不凡,有种敢作敢为的气质。她就是大唐长安最艳的一朵牡丹花‘太平公主’,恰如大唐精神历经沧桑而风华永驻……”
穿行于牡丹花海,恍若步入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中的盛唐画卷,牡丹的雍容华贵早已融入咸阳的历史血脉。
驻足于“贵妃插翠”品种前,甘肃游客史风琴惊叹:“此花外层粉瓣如云,内里金蕊似日,真应了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况!”更有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晨露中牡丹与梁山相映成趣的绝妙构图。
当传统赏花邂逅现代创意,“吃春”雅事焕发新生机。
采撷晨露未晞的牡丹,现场制作一份“牡丹生菜”,再饮一杯牡丹花茶,惬意自在。中午11点,循着揽客声,“牡丹饺子”前已排起长队。“武皇同款”牡丹饺子在大唐牡丹园飘香,凤丹牡丹花瓣与鲜肉调和,蒸腾的热气裹着千年风雅。

“‘武皇同款’饺子是园区今年新推出的,用的都是可食用的凤丹牡丹,从花瓣到根皮全身都是宝,孕育着天然的治愈之力。”张迎国说,“今年,我们还和周边的农家乐创新推出了牡丹鸡蛋、凉拌牡丹等牡丹宴,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也让牡丹‘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诗经》“赠之以芍药”的古老情谊,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传世痴迷,千百年来牡丹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审美追求。而今,乾陵大唐牡丹园以文化创新的笔墨,让亲历其中的每一位游客领略国色天香的牡丹与辉煌灿烂的唐文化相互交融的魅力,让千年文脉在舌尖绽放、于指尖流转、随衣袂飞扬。
牡丹经济:乡村振兴的芬芳密码
距离乾陵大唐牡丹园56公里外,兴平市阜寨镇北八一村百亩牡丹园正上演着“春深似海”的盛景。

循着蜿蜒的乡间小道前行,迎面碰上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团,他正在查看牡丹园区墒情。“再过几天就到牡丹的盛开期了,这园子里牡丹花品种众多,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酒醉杨妃、白雪塔等10余种,以前光守着几亩薄田,现在一天到晚忙活着,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升团笑语道出产业融合的喜悦。
自从与兴平阜盛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后,王升团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大转变:每年固定土地租金入账,平日化身“花田管家”参与园区管理,农闲时还能在自家小院经营“村房短住”。这种“租金+薪金”的模式,也让全村近两百农户都尝到了产业融合的甜头。

去年,整个园区接待游客8.2万人次,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未来,园区计划通过延长牡丹产业链,开发牡丹鲜花饼等衍生产品,形成“花开赏景、花落成金”的循环经济链。近年来,北八一村充分利用毗邻西安咸阳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大田托管、订单种植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进一步盘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转变了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片土地的故事,恰似深埋地下的牡丹根脉在时光滋养中悄然延展。乡村振兴的韵律,滴落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洇开永不褪色的春之图腾。
咸阳湖畔:一城春色半城花
四月的咸阳湖畔,春风蘸着湖水作画,牡丹以霓裳轻舞的姿态叩开春的门扉。4月14日,走进咸阳湖景区,万国牡丹园的红紫嫣然、古渡花圃的粉白叠雪、细柳营广场的唐韵流芳,沿着咸阳湖次第舒展,牡丹基因已深度融入咸阳这座古城的肌体。

“牡丹不仅是观赏花卉,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咸阳湖宣传策划科工作人员唐肖肖介绍,景区依托渭河沿岸地貌,在16.82公里的湖岸线上精心布局牡丹园,形成“东、中、西”三段特色景观带。万国牡丹园内,3万余株牡丹争奇斗艳,大胡红、银红巧对、洛阳红等品种各具风姿;古渡公园的牡丹与清渭楼相映成趣,渭滨公园的花海则与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景区还搭配芍药、木香等花卉,延长观赏期,并融入汉服体验、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在赏花之余感受咸阳的历史底蕴。
漫步湖畔,国色天香引来游人如织。汉服爱好者手持团扇与牡丹合影,孩童在花丛间嬉戏追逐,老人在树荫下对弈闲聊,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市民文苗苗带着孩子游玩时感慨:“花香四溢的公园让孩子亲近自然,也让亲子时光更温馨。”
牡丹的盛开还带动了周边文旅消费。许多游客赏花后,顺道探访古渡廊桥、咸阳博物院、福园巷子等地,形成“赏花+文化”的一日游线路。
今年,咸阳市以花为媒,推出“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春季系列活动,涵盖赏花节庆、文艺展演、体育赛事等。从咸阳湖景区的沉浸式秦文化演艺,到乾陵脚下的大唐牡丹文化旅游节,牡丹元素贯穿文旅融合的各个环节,带动市民游客深度体验“花城”魅力。
暮色渐沉,波光里牡丹的倒影愈发唯美。这朵承载着民族审美基因的“国民之花”,早已超越植物学的范畴,成为解码文明传承的密钥、奏响城乡共鸣的琴弦、丈量幸福生活的标尺,在新时代续写着“国色天香”的永恒传奇。

乾陵脚下虬枝盘曲的百年古树吐露新蕊,乡村振兴画卷中的“致富牡丹”铺就金色田野,咸阳湖畔的万顷花海重构城市天际线。

咸阳,这座镌刻着周秦风骨、汉唐气象的古城,以牡丹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与城市焕新交相辉映的时代锦缎。
花海徜徉:穿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国色天香”在乾陵大唐牡丹园再度惊艳人间。
4月12日,2025大唐牡丹赏花季于万众瞩目中开幕。800株百年牡丹古树舒展虬枝,400余种珍稀牡丹次第绽放,“媚娘”“杨贵妃”“太平公主”等百年名株,以虬劲枝干托起碗口大的重瓣繁花,瞬间成为游客“团宠”。

轻抚“太平公主”牡丹古树的斑驳树皮,大唐牡丹园负责人张迎国娓娓道来:“这株牡丹树花开艳丽,花径最大达到28公分,热情奔放、气度不凡,有种敢作敢为的气质。她就是大唐长安最艳的一朵牡丹花‘太平公主’,恰如大唐精神历经沧桑而风华永驻……”
穿行于牡丹花海,恍若步入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中的盛唐画卷,牡丹的雍容华贵早已融入咸阳的历史血脉。
驻足于“贵妃插翠”品种前,甘肃游客史风琴惊叹:“此花外层粉瓣如云,内里金蕊似日,真应了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况!”更有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晨露中牡丹与梁山相映成趣的绝妙构图。
当传统赏花邂逅现代创意,“吃春”雅事焕发新生机。
采撷晨露未晞的牡丹,现场制作一份“牡丹生菜”,再饮一杯牡丹花茶,惬意自在。中午11点,循着揽客声,“牡丹饺子”前已排起长队。“武皇同款”牡丹饺子在大唐牡丹园飘香,凤丹牡丹花瓣与鲜肉调和,蒸腾的热气裹着千年风雅。

“‘武皇同款’饺子是园区今年新推出的,用的都是可食用的凤丹牡丹,从花瓣到根皮全身都是宝,孕育着天然的治愈之力。”张迎国说,“今年,我们还和周边的农家乐创新推出了牡丹鸡蛋、凉拌牡丹等牡丹宴,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也让牡丹‘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诗经》“赠之以芍药”的古老情谊,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传世痴迷,千百年来牡丹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审美追求。而今,乾陵大唐牡丹园以文化创新的笔墨,让亲历其中的每一位游客领略国色天香的牡丹与辉煌灿烂的唐文化相互交融的魅力,让千年文脉在舌尖绽放、于指尖流转、随衣袂飞扬。
牡丹经济:乡村振兴的芬芳密码
距离乾陵大唐牡丹园56公里外,兴平市阜寨镇北八一村百亩牡丹园正上演着“春深似海”的盛景。

循着蜿蜒的乡间小道前行,迎面碰上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团,他正在查看牡丹园区墒情。“再过几天就到牡丹的盛开期了,这园子里牡丹花品种众多,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酒醉杨妃、白雪塔等10余种,以前光守着几亩薄田,现在一天到晚忙活着,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升团笑语道出产业融合的喜悦。
自从与兴平阜盛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后,王升团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大转变:每年固定土地租金入账,平日化身“花田管家”参与园区管理,农闲时还能在自家小院经营“村房短住”。这种“租金+薪金”的模式,也让全村近两百农户都尝到了产业融合的甜头。

去年,整个园区接待游客8.2万人次,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未来,园区计划通过延长牡丹产业链,开发牡丹鲜花饼等衍生产品,形成“花开赏景、花落成金”的循环经济链。近年来,北八一村充分利用毗邻西安咸阳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大田托管、订单种植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进一步盘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转变了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片土地的故事,恰似深埋地下的牡丹根脉在时光滋养中悄然延展。乡村振兴的韵律,滴落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洇开永不褪色的春之图腾。
咸阳湖畔:一城春色半城花
四月的咸阳湖畔,春风蘸着湖水作画,牡丹以霓裳轻舞的姿态叩开春的门扉。4月14日,走进咸阳湖景区,万国牡丹园的红紫嫣然、古渡花圃的粉白叠雪、细柳营广场的唐韵流芳,沿着咸阳湖次第舒展,牡丹基因已深度融入咸阳这座古城的肌体。

“牡丹不仅是观赏花卉,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咸阳湖宣传策划科工作人员唐肖肖介绍,景区依托渭河沿岸地貌,在16.82公里的湖岸线上精心布局牡丹园,形成“东、中、西”三段特色景观带。万国牡丹园内,3万余株牡丹争奇斗艳,大胡红、银红巧对、洛阳红等品种各具风姿;古渡公园的牡丹与清渭楼相映成趣,渭滨公园的花海则与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景区还搭配芍药、木香等花卉,延长观赏期,并融入汉服体验、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在赏花之余感受咸阳的历史底蕴。
漫步湖畔,国色天香引来游人如织。汉服爱好者手持团扇与牡丹合影,孩童在花丛间嬉戏追逐,老人在树荫下对弈闲聊,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市民文苗苗带着孩子游玩时感慨:“花香四溢的公园让孩子亲近自然,也让亲子时光更温馨。”
牡丹的盛开还带动了周边文旅消费。许多游客赏花后,顺道探访古渡廊桥、咸阳博物院、福园巷子等地,形成“赏花+文化”的一日游线路。
今年,咸阳市以花为媒,推出“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春季系列活动,涵盖赏花节庆、文艺展演、体育赛事等。从咸阳湖景区的沉浸式秦文化演艺,到乾陵脚下的大唐牡丹文化旅游节,牡丹元素贯穿文旅融合的各个环节,带动市民游客深度体验“花城”魅力。
暮色渐沉,波光里牡丹的倒影愈发唯美。这朵承载着民族审美基因的“国民之花”,早已超越植物学的范畴,成为解码文明传承的密钥、奏响城乡共鸣的琴弦、丈量幸福生活的标尺,在新时代续写着“国色天香”的永恒传奇。

一、咸阳湖牡丹:
咸阳湖景区从东到西依渭河而建,全长16.82公里,依据景区地貌景点分布,分别在景区东、中、西设置三个牡丹园,打造壮观的牡丹花海景观。同时在花海中合理规划步行道,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和拍照留念。三个牡丹园分别是:
1.咸阳湖北岸渭城桥西500米至古渡遗址的区域内,栽植牡丹3万余株,品种40多个,形成牡丹专类园,主要品种有:大红胡、首案红、宝石蓝、冠世墨玉、雨后风光等,今年新建精品牡丹园,展示盆栽牡丹200余盆;
2.渭滨公园牡丹园,是从山东菏泽引种栽培,同期又于咸阳塬上移植20多年树龄的牡丹入园,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种植有大胡红、葛巾紫、首案红、白玉等10多个品种;
3.细柳营公园国色天香广场四角牡丹,种植面积约7600平方米,种植有凌花湛露、洛阳红、卷叶红、二乔、鲁菏红、胡红、珊瑚台、赵粉、葛巾紫等20个品种。
二、大唐牡丹园:
大唐牡丹园始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200亩,其中观赏牡丹150亩、芍药50亩,洛阳、菏泽、紫斑、日本品种有400多个。园内收藏百年以上的牡丹古树800余株:“花株高大,一树一品,花树成林,国之瑰宝,世界罕见”。这片牡丹古树林就是活生生的大唐牡丹博物馆。园主将800株牡丹古树当成他的孩子,疼爱有加,不仅为每株牡丹古树做了身份证,还为它们取了自己专属的名字,写下动人的故事。其中,以“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李裹儿”“武媚娘”“上官婉儿”“杨贵妃”“鱼玄机”等历史美女命名的牡丹古树各具特色,通过花型、开花时间等生动形象地暗喻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大唐牡丹园特设千亩采摘区,主要种植的是既可入药、又可食用、还可榨油的油丹——凤丹牡丹,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雍容华贵的牡丹并带回家。
三、兴平北八一村牡丹园
北八一村牡丹园位于咸阳市兴平阜寨镇西南方向,距离兴平5.5公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牡丹园内种植100余亩牡丹,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酒醉杨妃、白雪塔、豆绿、洛阳红、御衣黄、状元红等品种,涵盖红、粉、白、紫等色系,花型硕大雍容,4月-5月为盛花期,游客可沉浸式感受“国色天香”的视觉盛宴。北八一村牡丹园是兴平千年农夫生态观光园中一景,园区内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园区还有果蔬采摘园、露营度假区、德应候陶瓷艺术馆等休闲娱乐点。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