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先夫妇
●张春在 范宝平
张绍先,字子开,回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农历九月九日出生于青海循化县城一个普通家庭,后徙居河州西川金家村。少时入塾求学,天资聪颖,学业出类,还痴迷武术、舞刀弄棒,并遵从父命,拜师习武,刻苦习练,不出三年,练得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样样通晓,进退攻防招招过硬,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把式。
同治十一年(1872),河州义军首领马占鳌在太子寺大败清军后,召集各首领计议,提出乘胜降清主张,并派长子等10人,带着50匹战马等礼品往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区)湘军大营,向左宗棠表达投诚意愿。马占鳌降清后,其部被改编为马队三军,马被任命为督带统帅兼中旗管带,张绍先被任命为右旗管带,驻防今大河家、刘集、癿藏、吹麻滩、韩集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爆发。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直逼京师,清廷危急。甘军将领张绍先所部在董福祥、马福祥等统帅下,奉命赴京护驾,抗击进犯的八国联军。他们先在廊坊一带,后在北京正阳门,英勇顽强地阻击各国侵略者的进攻,使敌人遭到入侵以来的首次重创。此次战役中,甘军将士损失惨重,以马福禄为首的数百名西北各族子弟为国捐躯。
马福禄阵亡后,其所率部队奉命护送仓皇离京的两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向西安逃亡。护驾队伍经过山西,行至晋南黄河风陵渡渡河时,天空骤然狂风大作,波高浪涌,坐船颠簸得十分厉害,随时有船翻人亡葬身黄河的可能。在危急时刻,自幼生长在黄河边熟识水性的张绍先、马福祥等将领和识水兵卒一起跃入黄河,力扶船帮、稳住船体,使两宫一行平安渡过黄河,不日到达西安。慈禧和光绪能把保驾护航的重任交付给张绍先等甘军将士,这既说明君王对这批将士的充分信赖,又说明了这批甘军将士武艺的高超、处事的果敢和对清廷忠诚。回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张绍先等爱将不辞辛劳、忠心耿耿、鼎力护驾的行为甚是赞许,封官晋爵,褒奖有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绍先后被任命为镇台、道台、绥远总督、宁夏镇总兵、陕西定边协副将,连升三级、俸享三品,赐名总兵、耀勇巴图鲁。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绍先在宁夏镇总兵和陕西定边协副将任上。当时历经兵燹的银川平原和南部地区经济萧条,城垣破败、盗贼蜂起,百姓生活在贫穷惊恐之中。他到任伊始,注重民生,着手肃清匪盗,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商贸流通,开展物资交流,扶持农耕、赈济贫弱,成绩斐然。短期内使这一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百姓生活有了一定好转。他在地方治理中体恤民情的一些轶事广为流传。相传,某年除夕,总兵张绍先去巡察牢房,见一囚犯独自坐在墙角小声哭泣。他问牢头:“该囚所犯何事?”牢头回答说:“是偷窃。”总兵说:“民间习俗,大年三十晚上笤帚骨爪也当还家团圆,你们何不准他几天时间回去与亲人团聚?”遂命令牢头暂放,准他过完年后再来服刑。犯人趴在地上磕了3个响头,起身回家去了。据说,这个囚犯感恩戴德,很守信用,过完年后如期返回牢房,自觉服完了规定的刑期。
辛亥革命爆发后,古稀之年的张绍先脱身行伍、返回故里,在临夏市城西金家村购买土地,修建老、上、下三大宅院。每院均建有住房、楼阁,开辟了花果园、菜园及车马房。宅院建成后,过起田园生活。张绍先非常重视儿孙辈的教育培养,谆谆教导晚辈要厚德立身、上忠下孝、仁义做人、行为规矩。在院内开办家塾,延请司马良先生教育培养孙辈及部分邻里子女。他还遵从儒教准则,为其子孙取名忠仁义谦、和昌俊禄、钧礼厚实。张家不论老幼男女,个个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后裔中有博士、硕士、教授、学者多名,这在临夏地区实不多见。
为表彰张绍先一生保国安邦、忠实不移,为保地方安宁,忠于职守的高节风范,在新宅院落成之时,清廷派人送来了由光绪皇帝御赐的“八抬总镇 协镇督都府”匾额,悬挂于老院府第。此后,张宅被称为督都府。这块见证历史的匾额,佚失于土改时期。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二十九日,张绍先病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