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奎
冶善家宝(1917-1986)是保安族腰刀的一位著名工匠,他用一生的心血独创“鱼刀”技艺,堪称独门绝技。
1917年,冶善家宝出生在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甘河滩村。据董克义主编的《积石山史话》记载,冶善家宝幼时家贫,12岁又丧父,生活无着落,遂跟舅父学做腰刀。
保安族腰刀的传承一般有师徒传承、父子或兄弟传承两种方式。师徒关系一般也圈定在亲属间。通常徒弟拜师学艺,都需三四年时间。第一年一般干杂活,师傅不会传授技术也不给工钱,等会干杂活以后才慢慢传授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
他的舅父丁哈乃非是保安族制刀匠高手,是20世纪初甘河滩打刀技术最好的匠人。在跟舅舅学习制刀技艺的日子里,冶善家宝很用心、很努力,在一次次地抡锤、锻造、抛光及沾水等一系列工序里,谨记舅父传授的技艺,一遍遍地琢磨练习,渐渐掌握了制刀工艺,成为哈乃非的高徒之一。
关于“鱼刀”,还要从冶善家宝当年在西藏做生意说起。20世纪80年代初,冶善家宝在拉萨做生意期间,有次在集市发现一把形状酷似鱼样的小刀,是一把来自印度的“鱼刀”。他一眼就喜欢上了,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便买了回去。回家后左看右瞧,揣摩一番,拆了卸、卸了拆,而后仿照其式样打制。多次尝试后,他打制的“鱼刀”居然与那把“鱼刀”一模一样。于是“鱼刀”成为保安腰刀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深受刀子匠们的喜欢。
1953年后,他对“鱼刀”继续改进,有了新的变化。张口时极富弹性,特别是在刀背上设计的弹簧更是奇巧,更加轻巧耐用、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安全,让其他的保安族刀匠望尘莫及,赞叹不已。
冶善家宝赢得了“制作鱼刀 善家宝最好”的美誉。除了在省内走俏,也远销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地。
打制一把保安族腰刀,要经过选料、融化、锻打、加钢、淬火、刻膛、起刃、钻眼、整形、定制花纹、打抛光等40多道工序,有的刀子甚至多达80多道工序。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成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锦棉”“波日记”“雅吾其”“双落”“满把子”“珠算刀”“折花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各种特色品类。
冶善家宝的弟弟冶古白也是打制“鱼刀”的能手。他16岁开始学艺,师傅也是舅父丁哈乃非,制作“鱼刀”的手艺则是从其兄冶善家宝手中学到的。时至今日,在甘河滩村,他是唯一坚持纯手工打制“鱼刀”的匠人。因所制“鱼刀”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刀价也比其他刀匠打制的“鱼刀”高很多。现在年近七旬,他每天只做一把“鱼刀”,而且隔三差五才开一次炉。
冶善家宝和冶古白兄弟俩将各自的“鱼刀”手艺传授给了他们的后代。这些刀匠,有的在大河家镇租房打刀,有的在村里开炉设坊。
1986年,冶善家宝过世,冶洒力海接过父辈独创的技法,让冶家“鱼刀”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冶洒力海是冶善家宝的侄子。他和一些保安族少年一样,没有进过学校,自小出入腰刀作坊,每天看着长辈们叮叮当当地锻制腰刀,渐渐开始打下手干活。他掌握打制腰刀的技艺比别人快,16岁就学会了祖传的“冶家折花刀”锻造技艺,靠锻造腰刀为生,成为保安族地区首屈一指的“鱼刀”制作能手。此外,他还善于制作“马头刀”“波日季”“雅吾其”等品种。
他谨记冶家老辈人说的话:“哪怕要着吃,也不能把手艺丢了。”“鱼刀”的锻制技艺在传播,保安族腰刀的锻造技艺在延续。为了让更多的保安族人学会打刀手艺,如今已是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冶洒力海,在自家小院成立打刀车间,被省上授予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铛、铛、铛……”打铁的声音由远而近。火光绯红的打铁炉中,冶洒力海用大铁钳子从火炉中把烧红的铁棒取出来,然后抡锤连续敲打,烧红的铁棒在他的敲打下变化成刀的雏形。
保安腰刀为什么能削铁如泥?冶洒力海说,锻造保安腰刀的材料加工很复杂,先把选好的生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生铁加入钢,最后进行淬火。在这个过程中,加钢和炼烧后的淬火工序至关重要,要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那样锻造出来的腰刀才会刀刃锋利,削铁如泥……
如今,冶洒力海已成立了积石山县冶家折花工艺品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学习保安腰刀锻造工艺技术,形成了规模化的发展。
从冶善家宝到冶古白,再到冶洒力海,冶家的一代代刀匠,让一把把保安腰刀,尤其是“鱼刀”变成了一种民族文化载体,代代传承,辈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