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机械压沙现场。金塔县林草局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植翠迎春,绿覆戈壁。
近日,金昌市城郊林场义务植树活动现场忙得不亦乐乎,市民们纷纷前往金川区“三北”工程项目区等12个实体基地开展植树活动,扶正树苗、挥锹铲土、平坑踏土……为大地增添一抹新绿。
我省作为全国“三北”工程13个重点省区之一,工程建设范围广泛,涉及12个市州的70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6.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5%。依据国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河西5市的20个县(市、区)被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范围,陇中、陇东5市的28个县(市、区)被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其余22个县(市、区)则全部进入协同推进区。
眼下,随着一个个春季压沙、植树活动陆续开展,2025年我省“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项目全面拉开帷幕,一幅绿动沙海的生态新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铺展。
全力攻坚,擘画生态蓝图
“我省‘三北’工程项目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里‘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结合既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扎实推进黄河‘几字弯’区域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防风固沙林建设,开展河滩地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近日,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晨在全局“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专班工作推进会上说。
据悉,我省全面部署今年“三北”工程攻坚战,着力抓好河西走廊北部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风沙线和重点风沙口治理,采取沙漠锁边、封育保护、绿洲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治理网络体系。同时,谋划建设敦煌、金塔、环县等9个特色示范区,探索推广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省“三北”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此前,我省“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项目已取得一定成绩。2024年,国家下达甘肃省“三北”项目53个,中央投资41.72亿元,建设任务1148.12万亩。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建设任务619.76万亩,完成率达54%。
甘肃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三北”工程任务量在全国占比很大。今年,我省“三北”工程目前已下达项目47个,其中续建项目36个,中央投资26.77亿元,建设任务777.55万亩。面对艰巨任务,我省林草部门提前行动,全面安排部署,举全局之力,尽锐出战,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古浪县黑松驿东山绿化(资料图)。省林草局供图
压沙播绿,共赴绿色之约
走进高台县治沙现场,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映入眼帘。运草机械来回穿梭,各个施工队紧张有序地铺设草方格。开沟划线、铺设稻草、铁锹压草入沙,一系列动作娴熟连贯,一个个草方格在沙丘上不断延伸,逐渐形成一道坚固的固沙屏障。
“草方格沙障能够有效削减近地面风速,截留雨水,减少水分蒸发,为沙生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沙地植被自然恢复,逐步改善沙地生态系统。”高台县治沙推广站站长黄步清介绍。
当下,一场与风沙的赛跑正在张掖市高台县激烈上演。高台县依托“三北”工程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将在黑泉镇西沙窝、罗城镇盐池工业园区实施工程固沙2.7万亩,治沙工程正以“加速度”快速推进,不断拓展全县防沙治沙版图。
今年,高台县将实施“三北”工程六期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等项目8项,总投资1.36亿元,建设任务51.4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4万亩,退化林修复2.36万亩,中幼林抚育0.79万亩,封山育林3.83万亩,新造林管护6.26万亩,固沙压沙2.79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33.5万亩。目前,各项工程项目正在高质高效有序推进。
一方行动,全省响应。
3月30日,“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治沙活动在腾格里沙漠西缘民勤县白土井区域举行。来自省内外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走进沙漠,携手栽植梭梭苗,为春日的民勤大地再添新绿。民勤县通过“互联网+”、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良好氛围,切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今年,武威市义务压沙植树活动已全面开展,春季计划完成义务压沙8800亩,义务植树750万株。近年来,武威市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连续15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活动,累计完成压沙造林46.44万亩。
高台县春季压沙活动现场。高台县林草局供图
生态产业,催生绿色动能
生态产业是生态建设焕发活力的强大引擎。
小苗圃,能释放大效应。武威市以“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良种培育、质量监管三大抓手,构建“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体系,为“三北”工程提供坚强有效的科技支撑和种苗保障。
近三年,武威市依托中央财政林木良种培育项目,培育毛条、柠条、祁连圆柏等良种苗木762万株,形成“科研—生产—应用”的良性循环。全力推进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育苗单位及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培育良种苗木,全市育苗面积1.65万亩,培育苗木3.3亿株。
“苗木引进坚持就近原则,优先保证苗木的适地条件。”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近期保障性需求,林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将现有林木间伐抚育与苗木供应相结合,并从河北、新疆等地适当引进密胡杨等苗木,以弥补树种不全的缺陷。在引进苗木的同时,做好杨、柳、榆、槐等乡土树种苗木的精品化培育,不但保障了苗木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黑河林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黑河流域张掖段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黑河林场以乡土树种为主开展林木种苗培育工作,为黑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及“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特别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种苗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4年,黑河林场为“三北”工程供应乔木类苗木共计1.2万株。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与武威、酒泉、嘉峪关等周边地区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为更广泛的林业建设提供优质的种苗服务。
如今,这些茁壮成长的树木抵御风沙,降低风速,阻止着沙漠的扩张,保护着周边的农田、村庄以及交通干线,守护着人们的家园,让绿洲得以存续和发展。
昔日戈壁滩,今朝“花果园”。在政策激励下,位于高台县的甘肃共裕高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胆实践,在戈壁荒滩上投资2.6亿元,建成了占地1万多亩的农、林、牧、肥循环产业园,园内种植早酥红梨、新梨7号等新品种梨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高台县聚焦造林绿化和戈壁农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带动作用,围绕交通干线、荒漠戈壁等重点区域,充分利用“三北”工程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栽植葡萄、优质梨、枸杞等特色经济林8.53万亩,经济效益达1.9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