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刚林
2月24日,我州各学校开学。此时,正值冬春交替时节,气温变化频繁,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为有效预防传染病,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近日,记者采访了临夏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何适。
何适提醒,这个时节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导致多种传染病传播。了解初春流行的重点疾病,掌握科学预防方法,是保障学生健康、维护校园正常秩序的关键。初春流行的一些重点疾病主要有以下三种: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两者在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和传播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感起病急骤,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普通感冒症状。小儿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流感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并发症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近距离接触他人后,可直接进入其呼吸道引发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表面,再经手接触口鼻而感染。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出现全身性斑疹、丘疹的症状,儿童更容易感染,且患者在结痂后即无传染性。
感染后多表现为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斑丘疹、疱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和躯干,四肢较少。水痘可导致皮肤感染、瘢痕形成,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可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尤其对青少年危害较大。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何适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通常为秋季),学生、老年人、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的疫苗成分会根据流行株进行调整,所以需每年接种。对于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等病毒感染,目前我国已有针对相关病毒的疫苗,易感人群均可接种。
另外,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职工,都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按照“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外出回家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揉搓双手的掌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各个部位,持续20秒以上,然后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同时,要保持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四溅;若没有纸巾,可用手肘内侧遮挡,而不是用手直接遮挡,因为手部易接触其他物品,沾染病菌后再触摸口鼻,容易造成自我感染。使用后的纸巾应立即扔进垃圾桶,并及时洗手。
家长要做好家庭卫生清洁,定期打扫房间,擦拭家具表面,尤其是孩子经常接触的玩具、学习用品等,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消毒剂残留。勤换床单被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在30分钟以上,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减少病菌滋生。
何适提醒,每天上学前,家长要留意孩子的身体状态,测量体温,查看有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另外,校园环境至关重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每日要定时通风换气,在学生上课前、课间休息、午休及放学后,打开门窗通风。对教室的课桌椅、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进行清洁消毒,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食堂要严格落实食品卫生安全制度,餐具严格消毒,食材确保新鲜,防止病从口入。卫生间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提供充足的洗手液、卫生纸等卫生用品。
何适提醒,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病例追踪等制度,若发现学生出现症状,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及时就医。同时,学校应通过班会、健康教育课、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加强传染病防控、个人防护、疫苗接种等科普宣传。
对于学生来说,新学期意味着学习生活的开始,应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调整心态,坚持不带病上学,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要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不喝生水,少吃高盐、高糖、油炸、熏制食品,注意营养均衡。要保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保持正确读写姿势,自觉爱眼护眼,坚持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何适提醒,新学期正处于冬春交替,气温变化快,学生在室外活动时,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度增减衣服,避免因着凉而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新学期开学,守护学生健康需要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携手共进。各方从了解疾病知识做起,落实各项预防措施,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们在新学期健康成长,远离疾病困扰,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