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以其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曾经的祁连山,因过度索取与开发,陷入了“生态之殇”,在科学有效的生态治理修复下,如今的祁连山正重焕生机与活力。山丹马场,作为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见证了这场“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绿色奇迹。
在坚守中看担当。面对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无情打破,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岌岌可危,对此,党中央高瞻远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从甘肃到张掖,从干部到群众,从企业到社会,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修复攻坚战在陇原大地全面打响。禁牧、减畜、轮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相继出台,不仅为山丹马场注入了生机活力,而且为牧马人带来了憧憬与希望。山丹马场的牧马人精心守护着这片广袤无垠的青青草场,喂马、训马,巡草、巡河、巡林,构成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正是因为这片丰饶的草场资源,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才让他们对草原升腾起深深的眷恋与敬畏之情,并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压力中看胆识。保护好山丹马场,就是保护好祁连生态,就是保护好民生发展。面对减畜工作带来的暂时痛楚,张掖痛定思痛,拿出了壮士断腕的胆识与勇气,打响了一场生态保护的攻坚战。因为对于牧民而言,牲畜是他们生活的依靠和主要的经济来源,减少牲畜数量,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必然要产生抵触情绪。通过工作人员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牧民们逐渐认识到,减畜并非是对他们的剥夺,而是为了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让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能够生生不息,长久地滋养他们和子孙后代。同时,山丹马场还对个别退化严重的草场进行了精心的补播改良,科学地插播草种子,有效提高了植被密度。实行轮流放牧,合理规划利用草原资源,让草场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这些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对生态规律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与积极践行。
在实践中看方法。既要保护了草场资源,也要确保牧民收入,既要注重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对于张掖而言,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也是一道必答题。通过科学的论证与务实的探索实践,张掖利用载畜量中的辩证法,找到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富共兴之路。自2019年起,山丹马场区域内的综合植被覆盖度从80.3%跃升至85.36%,可食牧草比例更是提高到96%。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成群的岩羊在广袤的草场上肆意奔跑。“大见成效”的背后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体现,是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健康与稳定的有力见证。是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生态保护管理模式的支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祁连山的生态变迁说明,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