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对于美丽中国的执念,国家是如此,城市也亦然。
“碧空积云峰耸立,莹白无数玉成山。”全长800多公里的祁连山,有600多公里在张掖境内,这也寓意着这个城市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张掖山丹马场考察。步入草场,远望祁连山脉,总书记肯定道:“由乱到治,大见成效。”读懂这句话背后的深厚涵义,更知奋斗者们在生态文明保护上的“成如容易却艰辛”!
说起祁连山,“生命线”“母亲山”的称谓随之浮现脑海。它宛如一条巨龙,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这座山脉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甘肃、青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对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为了什么、要做什么,问号需要有人拉直。让“绿水青山”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这是张掖把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确定为全市“天字一号”工程的缘由所在。方向明了,那么行动也敏——以问题彻底清零为新的起点,全市致力探索走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其中: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36项水利水电项目全部整治规范、11项旅游设施项目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分类整治……数字和举措看起来是轻描淡写的书写,然而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方知其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当张掖“人”与“山”的故事走进大家视线,让你我他真切地观察到祁连山这几年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致敬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由衷情怀。
在绿色发展的体系里,有着“一域”与“全局”的辩证法,张掖深谙此理。这座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大生态项目,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307.8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017.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5%……都说“十年树木”,对张掖来说,绿色发展就不只是时间上的大概念,而是一个个人书写的“编年体”。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一道检验生态保护工作是否成功的“硬杠杠”。拿野生动物来说,祁连山保护区内雪豹种群数量呈明显恢复态势,70%的保护站发现有雪豹分布,数量在350只到500只之间。藏野驴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斑尾榛鸡等珍禽种群数量较快恢复,新发现了凤头蜂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祁连山不仅是人类的圣地,更是野生动物的沃土,它们在这里的繁衍生息,是对当地生态文明保护的“用脚投票”。
曾几何时,要GDP还是要绿水青山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之一。如果是粗线条的发展模式,那么必然要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从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基于此,张掖努力下好“一盘棋”——坚持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做法,坚决做到凡不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规的决策一个不能定、项目一个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办、活动一项不能搞,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有理念,更要有成果。张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全省率先完成35.1万亩林业和4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实现碳汇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张掖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执绿为笔书华章,美丽祁连入画来。一串串鲜活的生态案例、一幕幕怡人的绿色场景,无不展现出一个俭朴至真的道理——绿色发展的理念,契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也更符合张掖高质量发展的远景。张掖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临泽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位居全省第一——山水为证、岁月为名,祁连山生态保护是张掖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未来,它还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祁连山永远保持美丽与生机,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