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祁连山下是我家】绿进沙退!河西走廊崛起“三北”绿色长城
时间:2025-02-12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兰州2月12日消息(记者李红军)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启动以来,截至目前,河西五市已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52.4万亩。

甘肃是全国“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区之一,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区域,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承担着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两大标志性战役的重任。

2023年9月23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启动,这是继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后启动的第三大战役,标志着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全面打响。

武威市古浪县治理后的沙化土地(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作为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河西走廊无疑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一年多来,河西五市坚决扛起防沙治沙主体责任,坚持高位推动、开展区域合作、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河西5市20县全部纳入阻击战范围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曾是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通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对于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此甘肃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发力,对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进行系统谋划。

甘肃省编制完成《甘肃省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将河西5市20县(区)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范围,并规划了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锁边治理区、河西走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切实加大科学防沙治沙力度。

2024年1月23日,甘肃省省长任振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加快实施34个重点项目。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的武威市民勤县,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区域。

科学防沙治沙,甘肃不断探索应用新技术。2024年11月,在民勤县举办的防沙治沙机械装置现场演示活动中,一台台防沙治沙机械设备纷纷展示治沙“神力”,让人大开眼界。随着新型压沙车车轮驶过,两排麦草沙障便被深深嵌入到黄沙里,铺草、压草、划线,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效率大大提高。短短几分钟,一道道笔直的轨迹向远处的沙丘不断延伸,为广袤的沙漠增添了无限“绿”的希望。

防沙治沙机械装置演示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研制自走式草方格沙障机械及草帘编织机2种,机械压沙相比人工压沙,每亩地能节省31元,压沙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自走式草方格沙障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难度,提高了造林和固沙成效。

近年来,随着治沙队伍老龄化,劳动力减少、成本上涨,原先的“人海战术”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防沙治沙需求,机械治沙成为必然趋势,实现更大规模“绿进沙退”需智能化、现代化机械装备提升效能与精准实施。

金塔县环县城、库区及白水泉沙系荒漠化综合治理,注重防沙治沙技术创新和引入,成功试验推广了滴灌节水造林、梭梭水钻栽植、PLA固沙、HDPE新型阻沙网沙障等多项治沙造林新技术,治沙效果较传统方式提高了4倍以上,特别是滴灌生物治沙技术开创了全省先例,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金塔县防沙治沙现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瓜州县大力实施“万亩生态林、千亩胡杨林、百亩常青林”建设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滩育林和生物治沙措施,在石岗墩、长沙岭等9个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广应用滴灌造林技术、抗旱树种造林技术、保水材料节水造林技术、穴状客土与树坑覆膜技术、滴灌与栽植生态经济型树种(枸杞、梭梭、枣树、沙棘)相结合的抗旱造林技术。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进过程中,甘肃不断加大先进机械的使用力度,推广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走式压沙机的运用,提高了压沙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不仅加快了防沙治沙的进程,也为未来的治沙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打破行政界限 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治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区域内沙漠、戈壁广布,流动沙丘约占70%,分布有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古尔班通古特等六大沙漠和全国2/3的风沙口,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各省区一衣带水、紧密相连,随着阻击战的深入推进,主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开展联防联治已成为共识。

金塔城西防护林基地(央广网发 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更像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现在很多重点区域需要两省、三省联防联治,从西北部三北工程建设整体考虑。”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联防联治,是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关键。

2023年9月,甘肃省林草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签署《甘蒙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甘肃、内蒙古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围绕加强生态治理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沙区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构筑“四大阻击防线”“四大锁边林草带”,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

2024年4月,武威市民勤县与相邻的阿拉善右旗签订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民勤县与阿拉善右旗将围绕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跨界区域实际治理需要,主要在荒漠化综合防治规划、防风固沙阻沙林草带建设、治沙科技交流、沙产业开发培育等四个方面开展合作。

2024年12月,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兰州签署《甘青两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联防联治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聚焦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围绕一山(祁连山)、一水(湟水)、一群(兰西城市群),统筹推进荒漠化防治与“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央广网发 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除了省级协作之外,甘肃省在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过程中,还不断加强省内区域协同治理,建立跨行政区域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机制。

2023年11月,张掖市与酒泉、金昌签署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张掖市将重点对全市亟须治理的9处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坚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移。在张掖与金昌交界的花草滩区域,强化封禁保护和育林育草,构筑阻击防线;在张掖与酒泉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区域,建设乔灌结合的防风林网带,强化封禁保护和育林育草,锁定输入性风沙及区域内就地起沙。

发展“沙产业” 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作为全国“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区之一,到2020年,甘肃省已全面完成前五期建设任务,完成造林绿化6790万亩。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5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工程区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北”工程的持续建设,在河西走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如何让“三北”工程带来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漫漫黄沙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河西走廊乃至甘肃一直在努力探索。

治沙与治穷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近年来,在全面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在荒漠化地区建设风电光伏基地,稳步推进风电光伏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成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的一大亮点。

隆冬时节,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北30公里处的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种植了梭梭、沙蒿、沙米等耐旱植物,形成了固沙生态屏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新渠道。

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角(央广网发 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克伟介绍,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采用“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治沙改土”的方式,在光伏电站区域栽种樟子松、柠条,形成固沙生态屏障;在光伏板间规划建设养殖区,发展生态鸡、绵羊养殖产业,同时利用禽畜粪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在板下规划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嫁接肉苁蓉,变荒漠为“绿地”;根据光伏板间距情况,种植梭梭、花棒、柠条、沙蒿、沙米等,织就了防风固沙的绿色保护网,有效遏制土地风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光伏产业与沙漠治理的双赢。

据介绍,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张克伟介绍,下一步,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将依托“陇电入浙”外送通道,积极承接国家第三批“沙戈荒”大基地建设项目、武威市竞配项目,继续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

除了光伏治沙,河西走廊还聚焦“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向,坚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发展相结合,立足资源禀赋,加大特色林果业和沙漠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石羊河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酒泉市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提升、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大沙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以沙区特色林果、林草种苗、林下经济等为主的林草沙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引导玉门、瓜州枸杞,敦煌特色林果,金塔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等林草沙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加快肃州天锣城、阿克塞库姆塔格国家沙漠公园建设,依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金塔沙漠胡杨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产业。

“下一步,甘肃省将以林长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已下达项目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争取已入库审核项目落地实施。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探索开展无人机抽核‘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为打好、打赢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甘肃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建玉说。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