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泥阳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内,工作人员查看蔬菜长势。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高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营商环境有多重要?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让经营主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过去一年,全省上下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总目标,纵深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扎实推进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人文“六大环境”27项310条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交出了一张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异答卷——
在西部地区率先组建营商环境建设局,出台《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发投运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一键举报”平台,受理问题办结率90.2%;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工程项目审批改革质效居西北第1位,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全国领先……
加速优化营商“软”环境、加力赋能发展“硬”实力。
如今的甘肃,政务环境更加舒心高效,市场环境更加贴心规范,法治环境更加放心安全,创新环境更加称心普惠,要素环境更加省心完备,人文环境更加暖心厚重,一个让广大客商看好、青睐、称心的投资创业之地正加快形成。
游客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选购商品。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盘小美
改革,再深入
开标“不见面”!——这让大华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振洋感到不可思议。
兰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托“数字+交易”的改革工程打造“清兰交易”阳光平台,通过搭建“不见面开标大厅”系统,让企业招投标双方在线上就能完成投递投标文件、在线解密、实时答疑互动等环节,实现“不见面开标”。
过去,一个项目的招投标,从提交标书到最后开标,刘振洋就得“跑断腿”,如今“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就能轻松完成,省时更省力。
“终于不用再背着一大摞资料来交易大厅挤了,省事多了!”刘振洋感叹如今招投标业务办理真是便捷高效。
从过去的“跑断腿”到如今“一次都不跑”,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数字化流程再造,解决了传统项目招标投标过程繁琐、交易效率低、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高的问题。
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改变不仅如此。
从2023年开始,从全面停收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到全面取消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费,兰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店小二”式服务,让企业切身感受到营商环境之变。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在于驰而不息的改革,回应经营主体“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的期待。
过去一年,我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从“一网、一门、一线”入手,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快速度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一网通办”“联审联批”“容缺审批”等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
过去一年,我省落实“全国一张清单”“非禁即入”,协同推进“证照分离”“一证一业”等改革,全省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新设立经营主体25.02万户,其中新设立企业6.2万户,总量达到241.14万户,增长4.37%。
过去一年,我省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实施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1.28万个、单部门抽查任务5900个。平凉市被国家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双随机、一公开”试点市。玉门市、白银区等地推行“一业一查”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过去一年,我省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聚焦水电气暖、金融等5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纾困减负”专项行动,为企业减负1500多万元,护航企业轻装前行、放手发展。
据统计,2024年,全省9022件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政府采购平均交易用时由1.98天缩短至0.84天,电子保函平均费率从2023年的4.94‰降至2.88‰;全省涉税业务全程网办率达到93%。
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减环节、减流程、促集成、优服务”上下足功夫,持续用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办事中的“难点”、政务服务中的“堵点”,不断提升经营主体办事创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兰州、武威、嘉峪关、天水、陇南和兰州新区探索开展不动产登记“跨域通办”;武威率先在全省推行AI智能审批;金昌“市域通办”实现申请人“家门口”办事;白银在全省率先将专用信用报告嵌入甘肃政务服务网;临夏推动实现道路运输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玉门率先以接口方式在“甘快办”上线供电缴费应用……
定西创盛光能源有限公司通渭县200兆瓦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加紧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子斌
服务,再优化
6亿元的项目,一个月就签约落地——这是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投资落户皋兰的时间表。
作为一家行业前五的民营企业,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为何会选择落地皋兰?
“是皋兰各级政府部门的热情服务打动了我们企业老总!”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霍笑梅坦言,以前在别的地方,是我们找政府办,在皋兰,政府则是主动对接我们。
霍笑梅回忆说,来皋兰县实地考察后,不到一周时间皋兰县主要负责同志赴企业考察,接着双方又来往洽谈了三四回,6亿元的投资项目就谈成了。
更让霍笑梅感动的是,自从项目签约后,县里组建了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组成的“金沙河项目推进专班”,随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还有专人负责代办各种手续,皋兰县第一块标准地出让政策,也让企业享受到了……
项目审批手续提前办理,施工问题提前排查……每个流程都替企业想在前面,甘肃金沙河面业在皋兰快速落地。截至目前,甘肃金沙河面业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
霍笑梅直呼:“考察了这么多地方,皋兰,是来对了!”
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哪里环境好,企业就会往哪里迁徙,资本、人才、技术就会向哪里涌入。
过去一年,我省围绕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人文“六大环境”提升工程,着力塑造公平、透明、便捷、高效、亲清的营商氛围。
——部门协作,构建优化营商环境一盘棋。省委金融办优化公益性金融顾问制度“一对一”服务企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定期召开服务民营企业座谈会。省财政厅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长效管理机制。省住建厅创新推行“多段式联合验收”等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工程项目审批难题……
——综合评价,用好优化营商环境指挥棒。修订《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办法》,连续三个季度对各市州、兰州新区进行综合考核,推动一系列营商环境便利化、集成化改革,全省上下呈现出“领跑者”示范带动、“跟跑者”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纾困解难,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口。健全快速响应、受理转办、处理回访、跟踪问效全链条处置机制。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营商系统累计受理问题投诉432件,办结率99.1%。
——服务保障,找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点。定期召开政企沟通会,组织专项督查,对2024年以来全省签约入库的4248家招引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达72.28%。
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
随着一系列利企惠企政策的相继落实、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更多企业选择走进甘肃,投资甘肃。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相继举办,第三十届兰洽会、第七届文博会、第五届药博会签约项目和金额屡创新高。
2024年,甘肃省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4440个、签约金额11508.97亿元、同比增长13.09%,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431个、到位资金7969.9亿元、同比增长33.69%。
基础,再夯实
今年1月,全省统一的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甘肃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作为以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服务平台,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通过跨部门跨领域归集共享信用信息,运用多维度信用数据,对企业进行数字信用画像,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
平台试运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1471户,新增授信137亿元,新增放款48.47亿元。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正是我省以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2024年,我省从提升信用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统筹推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基础:
——上线新版“全省信用信息报送系统”,围绕企业登记、司法、税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8.98亿条;
——联合全省41个部门在38个领域全面推行以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改革,办理企业报告2.13万件次,替代25.8万份证明,有效解决企业开具证明难题;
——实施政府合同履约监管,归集政务合同履约信息19万条、承诺信息4616万条,对全省66万家企业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
——在“信用中国(甘肃)”等网站平台开设信用修复专栏,推动信用修复信息双向共享互认,切实解决企业“多头修复”“重复修复”问题;
——创新推广“信用+”十大惠企便民场景应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围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畅通企业合法权益救济渠道;
…………
如今,我省已逐步形成了以信用平台为基础、以信用共享为延伸、以信用监管为支撑、以信用应用为导向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用保障。
信用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在法治环境下,才会有公平的竞争,有稳定的预期,有靠得住的信用。
我省着眼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建立政府规章动态清零机制,修订出台甘肃省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工作指南、政策措施抽查制度、约谈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力推动公平竞争,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全省政法系统协同13个责任部门推进落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重点任务,配合省委依法治省办开展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督察,聚焦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等问题推进执法专项检查;省检察院强化检企联动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积极推进“空壳公司”系统治理,会同省工商联开展“联检商会”,定向发力丰富安商护企检察产品供给。
我省还积极开展“检察护企”“检联商会”“护航警官”等活动,持续推进“陇原风暴”“积案清理”等行动,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落实“首违不罚”,联合32家部门公布864项“两轻一免”清单事项,让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按照法治环境建设要求,全省各地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也是亮点频现:定西市成立“企业之家”打好“暖企惠企”法治组合拳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嘉峪关创新“三诉共治”新模式,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84.96%,一站式建设质效评估得分位居全国第二;陇南市建成全省首家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检察工作室;甘南州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实现执行案款管理发放“动态清零”……
过去一年,全省涉企案件快办快结,累计解决久拖不决、消极执行等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案件8490件,最大限度帮助“带病企业”实现“司法康复”。商业纠纷高效化解,推进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畅通企业维权“快车道”,排查化解涉企矛盾80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2.1亿元。
创新,再加力
知识产权,也能质押融资?
不久前,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顺利获得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500万元的贷款。
位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13年入驻白银科技创业孵化器。
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钱从哪里来?这又让企业犯了难。
让“知产”变“资产”!
为帮助解决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白银科技创业孵化器引入专业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机构,帮助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贷款业务形式审查,企业的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综合估值更是达1100万元。
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以“知产”换资金,实现了白银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器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零的突破,也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
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围绕企业发展所需,聚焦企业发展所困,创新服务模式,让企业可以安心、放心投资兴业。
2024年,我省开通“甘肃科技政策超市”,试点开展科技人才评价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上线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达成交易342项,交易金额超1亿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新增融资60笔,增长24%。精心培育甘肃品牌,全省新增商标申请9058件,新增注册商标7457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佛慈”等18个商标品牌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定西高新区、陇西经开区也入选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
创新环境优渥,人文环境也更暖心厚重。
2024年,我省落实落细“陇原人才服务卡”政策,新增持卡人才1685名;大力推广“直补快办”模式,落实就业补贴15.48亿元;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依托“如意就业”零工市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9万人;深入开展“教育入学一件事”,网办率达到95%,新增“家门口”的优质学位近9万个;推动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上线试运行,办理时间由60个工作日减少至20个工作日以内。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前,甘肃呈现出区位条件改善、改革势能迸发、发展气场增强、城乡面貌重塑、干部群众精气神提振的全新态势,步入了转型发展、追赶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营商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今年,是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我们将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狠抓任务落实,努力把‘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变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绩实效,切实以风清气正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力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省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甘肃这片充满希望、迸发活力的沃土,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八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共促发展。
陇电入鲁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大通道之一,也是“陇电外送”的重要载体,对服务“双碳”目标、助力甘鲁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黄蔚林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