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情满康吊村
时间:2024-12-17 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图片

大河汤汤,日夜奔流。巍峨积石山,听大河叙说爱的故事。

回忆里,一个个画面与片段悉数划过脑际。短短一年时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建设者和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争分夺秒、撸起袖子加油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满目疮痍的积石山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物日新,焕发蓬勃朝气,受灾群众陆续迁入称心如意的新居,满怀信心和憧憬,开启了新生活……

图片

12月14日,寒风凛冽,我们清晨出发,前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采访。我们对康吊村举行的麦穗包子与“保安油包”技能培训活动很期待,尽管去过数次,依然充满想象。

康吊村有888户、4000多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占多数,汉族占40%左右,是积石山县6.2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如今,康吊村村民却满脸喜气,沉浸在新生活、新希望的幸福中。

一路上,大雪覆盖了积石山的山野。我们如期到达康吊村集中安置点的党群服务中心时,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漾开的暖暖春意让希望升腾。

麦穗包子传温情

“保安油包”映民心

“高高的积石山哟,山下一片好风光呀……感恩奋进的积石山哟,充满阳光的家园,锦绣前程最灿烂……”一曲《高高的积石山》,唱出了积石山县各族儿女的憧憬与希望,吹响了康吊村各族群众搬入新居后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的集结号。

图片

在悬挂着“学会一门技能,富裕一个家庭”的培训室里,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有的揉面、有的擀面、有的拌馅料,有的手把手教清油包的制作方法,有的讲述麦穗包子怎么制作褶子更好看,场面很是火热。

麦穗包子和“保安油包”作为当地传统的特色美食,很受大家欢迎,今日却有了新的寓意和内涵。

“麦穗包子是我们保安族的特色传统美食,是以青稞及其它辅料为馅的包子。粒粒青稞象征着党和政府及全国各界爱心人士对我们灾区人民的关心与关爱,有很深的寓意,昭示着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的群众顺利渡过了重重难关,过上了温暖幸福的日子。”

图片

“‘保安油包’的外形像石榴,寓意着我们灾区各族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共同打造美好新未来。”

“你们看,麦穗包子的褶子是我们坚强有力的凝聚,‘保安油包’是一个石榴,我们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

此时此刻,麦穗包子和“保安油包”成为康吊村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守望相助的象征,处处演绎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州市场监管局下沉大河家镇康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伟满眼欢喜地说:“麦穗包子和‘保安油包’是感恩的包子,是团结、友爱、奋进的包子,是我们康吊村人奔向新生活的幸福包子!”

大家表示,要把麦穗包子和“保安油包”的制作技艺教给更多的人,让其成为一道美食产业,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朋友们来积石山随时品尝,感知积石山人奔向新生活的精神。

图片

康吊村在县上出台的产业奖补政策鼓励下,12户群众开办农家乐,其中9户农家乐的效益十分可观。“下一步,围绕农家乐产业,在康吊村形成一个以养殖、种植为附带产业的闭环式产业链,动员群众种一些蔬菜,顺便养羊、养鸡、养鱼,通过农家乐带动养殖业和种植产业,以此助推整村的经济循环式发展。”畅谈未来时,马伟目光坚毅,他说今后要让所有去大河家的人赏美景品美食。

大河家镇将打造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经营新业态,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促进积石山县乡村旅游整体质效提升,使这片土地真正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奔头。

搬进幸福新生活

开启美好新篇章

康吊村与西北大多的农村一样,冬天沸腾的欢喜有着别样的景致。村子炊烟袅袅、人欢狗叫。一年了,温暖潜行在与青海隔河相望的村子里,默默言说因为黄河在侧的独美与感恩之心的点点滴滴。

图片

在村子里穿行,一家家的青瓦红门很是气派。我们步入原址重建的2社村民马达吾德家。只见墙面雪白、地板明亮、客厅宽敞,绿植和绢花把屋子装扮得幸福洋溢。马达吾德家有6口人,他的大女儿已经上班了,小的读高三,生活很惬意。他家完成原址重建,了解取暖“煤改电”项目,知道政府补贴力度大,所以家里更换取暖设备,用上了安全、干净的热风机,告别了过去“烧煤倒灰”的日子。

“煤改电”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头牵着群众家庭的“温度”,一头连着空气质量的“净度”,干净便捷让群众很喜欢。“热风机跟空调一样,用遥控机操控温度,在11月至来年3月,‘煤改电’用户可享受电价优惠政策,每度电仅需0.26元。”村干部对热风机的使用方法、用电量、分时电价、运行补贴等知识与政策了如指掌。

下午4时多,我们又走进集中安置点何文元家里。他家温暖如春,房间干净敞亮,各种饰品和绿植把家里装饰得温馨又充满生机,这个新房让何文元乐不可支。

图片

受灾群众陆续喜迁新居,康吊村成为全县首个建成的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同样的旧址,别样的新居,这个村庄见证了由震灾到新居的时空巨变。灾后重建的新居,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承载着受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崭新的房间、明亮的窗户、充满生机的绿植,仿佛都在诉说着新生活的美好开启。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心下,我们一家3口住进了新楼房,拥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何文元的家有120.4平方米,户型设计合理,他们的楼是全县所有安置点修建过程中第一栋封顶的。

搬迁是第一步,要让群众日子过得安心舒心,完善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关键。所以,干部们每天都在为群众住房的后续保障忙碌着。马伟说,后期服务功能完善了,购物都很方便!

经过10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康吊村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走在前列,原址重建、维修加固与集中安置点群众搬迁入住,喜悦满满,从年初的“新春第一会”,到今天的一系列活动,为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大家与全县陆续迁入新居的各族群众一样搬入新房,开启安全温暖过冬的幸福新生活。

感恩奋进启新程

干群携手迎春晖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康吊村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此刻,镇、村党员干部、群众党员等整齐列队、精神抖擞,在马伟的带领下,面向党旗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图片

康吊村的主题党日活动别开生面,镇、村党员干部、群众党员、等约40人参加,马伟以“坚定感恩之心,凝聚奋进之力”为题讲党课。

“回想地震发生那夜,是谁让大家脱离危险,从帐篷到活动板房,再到今天的安居乐业?如果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国家的保障,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个人能做什么?是谁给我们提供一切生活保障?群众住板房,水电暖都不掏钱,垃圾有干部管……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让大家的生活大改善,我们要有感恩之心!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凝聚奋进之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心,让康吊村的群众过上富裕安宁的幸福生活……”

窗外冰天雪地,室内暖意融融。康吊村人的生活在短短一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在别开生面的“住新房 感党恩 话未来”的座谈会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图片

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占明说:“今天,我们的生活安定了,要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继续服务群众,让群众享受更多好政策带来的实惠,为群众生活再上台阶不懈努力。”

“大的方面感谢党,感谢政府;小的方面,感谢各级基层干部,他们为我们老百姓干事,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今后,我们要努力过好日子。”6社群众宋生良的发言尽管简短,但满怀深情和激动。

一直以来,康吊村的各级党员以实际行动为村子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家对服务群众有高度的责任感。“干部群众遇到困难,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帮助支持,各级干部时刻以人民为中心,舍小家顾大家,与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同吃同住,虽然艰辛,但尽全力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群众顺利搬入新家,过上了幸福生活。”马伟的话,字字句句让人激动。

如今,康吊村每个人喜气洋洋,沉浸在幸福中。4社社长马占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说:“非常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地震发生后,我们在各方面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如今搬入新房,感谢伟大的共产党。明年开春,我要外出打工赚钱,好好生活,把日子越过越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言,讲述着各自的经历与感受,感恩、感动,守望相助,共话未来。

康吊村的每一位共产党员坚守一线,全力以赴书写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民生答卷”。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践行一名党员干部的担当和责任,成为康吊村各族群众的主心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支部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争当先锋的身影。

从一张蓝图到全景绽放,从满怀期待到终成现实,这片“大禹治水始于积石”的古老土地上,我们坚信,康吊村一定能够建设好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新家园,满怀信心和憧憬步入新生活,让活力与希望在大河岸边升腾,铺开幸福的美好画卷。

编辑: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